抗疫阵前,每个人都应“躬身入局”

2022-09-01郭郭.

7月13日,安徽新华学院药学院采取线上”云组队”的方式本小组就地进行了新冠疫情防控及核酸检测一系列工作。

作为一个大学生有别于中学生就在于他更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尤其在注重素质教育的今天,志原服务活动一直被视为高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世纪优秀人才的重要途径。实践是大学生学习知识,锻炼才干的有效途径,更是大学生服务社区,回报社会的一种良好形式。所以为了同一个目标,同一种信念,我加入了假期疫情防控志愿活动。

今年暑假安徽省的疫情再次爆发,蒙城县的医护人员顶着烈日给居民做核酸检测,也有很多志愿者在忙着本地的的疫情防控工作,其中不乏许多青年大学生,他们正是在这种社会实践中,提升,完善自身。

图片发自中青校园App

图为7月15日社会实践团队队员郭静静于六里小区西区进行核酸检测等一系列工作。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吴阳 摄

7月15日,我正式成为了一名防疫志愿者,主要任务是对核酸检测居民进行扫码登记,扫描他们的核酸检测预约登记码或者安康码,对于没有智能手机的年长者我会指导他们出示身份证或者纸质登记码,对于不会操作智能手机的人,我会协助他们成功出示安康码。 早上7点到达六里小区西区核酸检测现场,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穿好防护服,打开扫描登记码的APP进行准备工作。

每次核酸检测, 除了扫描他们的登记码,我需要不断重复提醒前来检测的居民,“打开最新生成的登记码,调亮手机屏幕”而且隔着口罩和面罩说话,声音都要比平时大一些才行。除了扫描登记码,做的最多的是帮助老年人生成登记码,也有一些人,准备了身份证,需要我在扫描APP上输入他们的身份信息。几个小时下来,嗓子也有点干,但是当听到叔叔阿姨奶奶们说一声“谢谢,你们辛苦了”,瞬间感到特别暖心。互相理解的确能换来最高效的现场秩序,也能让高频率的核酸检测没那么难熬。在接下来的一个月,我也参加了多次全员核酸检测工作,也逐渐熟练扫描预约登记码操作。

图片发自中青校园App

图为7月15日社会实践团队队员于六里小区西区进行核酸检测等一系列工作。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郭静静 摄

在做志愿者之前,大白的辛苦只是看在眼前,心疼在心里,做志愿者之后,额头上留下的汗水,紧紧黏在手上的防护手套,汗蒸似的防护服,刺目的阳光,汗水打湿的衣服,仿佛都成为了大白的具象词。我深刻体会到了医护人员在疫情期间工作的辛苦,对疫情防控工作有了初步了解之后,为我在实践中的收获打下基础。在往常我作为群众,在政府、医护人员及相关管理人员的指导下参与疫情防控,现在我们有了身份的转换,作为引导者进行疫情防控,有了更多的与以往不同的收获与体会。

在活动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但我们还是团结一心,齐力攻克难题,在各自负责的领域尽心竭力。在社会实践中以及以后的工作中要有自信。自信不是麻木的自夸,而是对自己的潜力做出肯定,有自信使你更有活力更有精神。

图片发自中青校园App

图为7月20日社会实践团队队员郭静静于玖隆国际C区进行核酸检测等一系列工作。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吴阳 摄

本次志愿服务,我不仅切身感受到来自医护人员的不易,也从他们身上学习到了许多医学有关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我了解到了许多使我受益匪浅的处世之道。比如在息时,我们常常会谈到,初入社会不宜怨天尤人,需得肯吃苦不怕累,又或者谈及学习一词,学习应该是多方面的,不止于从书本学校,在学校学习,在任何时间对于任何事物 我们都应报以学习的态度。

经过暑期的志愿服务,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疫情防控期间医务人员工作的辛苦和不易。在炎炎夏日,她们在室外,顶着高温,为每位前来的社区居民做核酸咽拭子检测,她们在用实际行动,守护大家的健康。因为有广大医务工作者辛勤努力的付出,我国的疫情才得以控制。而做为新时代的青年大学生,我想我在这个暑假能为大家服务,为社区分忧是十分荣幸且有意义的。

图片发自中青校园App

图为8月18日社会实践团队队员郭静静于美润兰庭进行核酸检测等一系列工作。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郭静静 摄

我认为做志愿服务工作虽微小却重要。我已经在学校参加过许多次志愿服务活动,也获得“百优志愿者”称号,每一次我都能够认真出色地完成我的任务。这一次,我在志愿服务中认真负责,乐于奉献的态度更是获得了社区领导的称赞。我能在帮助他人的时候感受到快乐与成就感,这种感觉激励着我,让我更喜欢投身于志愿服务工作中,让自己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的同时,锻炼自身行动能力,用自己的绵薄之力,为社会贡献温暖。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这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再大的苦痛也挡不住口罩后的笑容,这也是一场只会赢不会输的战斗,为强大的祖国在背后支撑,团结一致、众志成城是战胜疫情的巨大力量。疫情攻坚仍艰巨,但有豪气弄潮来。(通讯员 郭静静)

图片发自中青校园App

图为社会实践团队队员郭静静与社区其他志愿者的集体合照。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吴阳 摄

一审编辑 方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