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学子三下乡:相机定格最美笑容 “家书”寄去孩童思念

2022-08-09微信用户

中国青年网武汉8月4日电(通讯员 方新宇)

为积极响应国家关爱留守儿童的号召,为关爱留守儿童注入青春动能,七月初,武汉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童心港湾”社会实践团队前往湖北省十堰市羊尾镇朱家沟村,开展了以“心系留守儿童,助力乡村振兴”为主题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团成员前往当地留守儿童家中为他们拍摄生活照,教他们给外出务工的父母写一封“家书”,还与他们一同折纸、绘画和拼图,对留守儿童进行爱心陪伴,呵护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图片发自中青校园App

图为相册集中部分照片。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方新宇 摄

“这张是我!”“那张是你和弟弟,好漂亮呀!”7月31日,湖北省十堰市羊尾镇朱家沟村的留守儿童们收到了这样一份特殊的礼物。一张张生动活泼的照片装在精美的相框里,一帧帧天真灿烂的笑容定格在照片中。折纸、拼图、绘画、写信......照片中孩子们做的事情不尽相同,但可爱的脸蛋上洋溢着的纯真笑容,是每张照片的共同之处。

照片定格最美笑容

朱家沟村村委会的托儿所里,实践团成员和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声不断。“来,小朋友们,看镜头啦!”沾满颜料的小手举起画笔,水彩画里描绘着孩子们心中的美景......相机定格下了孩子们每一帧灿烂的笑容。

村中的留守儿童大多只有六、七岁,铺满桌面的拼图让他们有些束手无策,实践团成员便逐一教孩子们如何快速完成拼图。“首先观察拼图的整体内容,找出四个角对应哪一块拼图,再完成四个边,最后填充内部图案。”在实践团成员的耐心指导下,孩子们很快将满桌的零散拼图块变成了十几幅完整的拼图。

飞机、房子、蝴蝶......在折纸活动中,实践团成员手把手教孩子们把一张张彩色卡纸折出各种各样的形状。“我想把这个花送给妈妈,妈妈喜欢花。”一位小女孩说道,她的妈妈在市里打工,很少有时间回来看她,但是她一直记得妈妈喜欢花。说着,她拿起折好的花面对镜头,上扬的嘴角露出心中的喜悦,伴随“咔擦”一声,相机记录下了这美好的画面。

除此之外,实践团成员还专门前往这些留守儿童家中,为他们拍摄生活照。在拍摄过程中,实践团成员细心观察着每一位孩子,衣服没有整理好,便立马上前帮忙整理,姿势不会摆,便立马现场教学......

实践团成员总共拍摄了五百余张照片,最后经过挑选,将其中的两百张制作成了两本相册集、两个木制相框和两本相册书,一同寄给朱家沟村村委会,再交由孩子们的手上。“他们虽然是亲姐弟,但却几乎没有机会一起拍过合照,这些大学生们真有心。”一位家长向村委会这样反馈道。

实践团成员李晗月表示,乡村中很少有照相馆,拍照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难得的体验,他们希望可以通过此种记录方式温暖乡村中留守儿童的内心,也让外出务工的父母看到孩子的照片和视频后更加安心、努力工作,早日回家陪伴自己的孩子和家人。

图片发自中青校园App

图为实践团为孩子们拍摄的照片。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方新宇 摄

书信传达孩童思念

“爸爸妈妈,我爱你们。你们在他乡工作还好吗?”稚嫩的小手在信纸上一撇一捺,潦草的字迹写下孩子们对外出务工父母最真切的思念。

从飞鸽传书、鸿雁传信、邮寄书信到现在的信息大爆炸时代,电话、QQ、微信等快捷有余而厚重不足,很难把人们深层微妙的情感深入挖掘并全面呈现出来,此时,写信便是最好的情感表达方式。

“我想跟爸爸说,让他一年多回来几次。”“我这次数学考了100分,想要个新玩具。”实践团成员在于孩子们沟通交流的过程中发现,孩子们有很多心里话想对外出务工的父母讲,但平时短暂的视频通话时间难以表达出孩子们的心中所想,实践团成员便化身孩子们的“知心姐姐”,一对一地倾听者孩子们的故事,再逐一教他们如何用文字表达清楚内心的感受,直到装进信封,合上包装。

实践团成员张洹郡小心翼翼地整理这些信件,在他看来,信中不仅仅是一位孩子的只言片语,更珍贵的是,一份渴望陪伴和鼓励的童心。把这些“心愿”完好无损地寄给他们外在外地务工地父母,让团队每个人都充满了自豪。

实践团成员还从当地村委会了解到,其中一位孩子的父母在收到信之后激动地说道:“我平时一年也就只回去两三次,我都不知道孩子有这么多话想和我说,真的很感谢这封信,也很感谢你们。”



图片发自中青校园App

图为实践团成员教孩子写信。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方新宇 摄

一审编辑 赵丹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