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城学子三下乡:青春献礼二十大,爱心共筑伴成长

2022-08-26柳群

中国青年网兰州8月26日电(通讯员 柳群 吴睿哲)8月18日至8月21日为向青少年群体普及自2021年6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并助力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兰州城市学院文史学院青春献礼二十大爱心共筑伴成长暑期社会实践团积极沟通对接白银市武川新村学校,开展了“阳光剧本进校园”“普法讲座”“校园欺凌行为问卷调查”等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

因势而变

由于2022年暑期甘肃疫情形势严峻,原定于2022年7月8号至7月21号开展的赴白银市武川新村学校一系列线下社会实践活动在临出发时被迫暂停。

后续根据兰州城市学院校团委工作安排,并结合当地疫情防控实际,实践团转变思路、迎难而上。指导老师李晓梅及时与实践团各位成员、当地学校进行协调,将线下实践活动调整为“全程网络,多线并进,远程互联”的线上社会实践形式。

图片发自中青校园App

图为当地学生通过手机线上参与阳光剧本活动。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谭雨欣 供图

线下转为线上,变的是工作方式,不变的是活动初心。团队成员积极沟通交流、群策群力、迅速熟悉网络直播流程、线上互动技巧。在不断探索中,实践团解决了前期准备的“第一难”。

因时而动

8月18日,全体成员进行了线上交流与工作准备。各小组在专业领域学以致用,充分发挥传媒、文史不同学科优势,详细划分出了“剧本演绎组、媒体宣传组、问卷调查组、机动组”四个实践工作组。实践团成员们在线上交流中不断蹦出新想法,进而提出了诸多建设性意见和建议,切实拓展了实践活动范围。在预建的18个学生活动群中增加了“学生答疑”“匿名树洞”等服务项目。

图片发自中青校园App

图为当地学生通过手机线上参与阳光剧本活动。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谭雨欣 供图

同时实践团各成员进一步明确了“推广反校园欺凌”“法治宣传进校园”“呵护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在服务社会中锻炼实践能力、坚定理想信念”的活动目的。

因人而施

在“阳光剧本”活动开始时,实践团成员们根据人口统计特征在线上针对在职教师、学生、家长发放了有关校园欺凌的调查问卷,共计回收2264份,其中包含98份教师问卷、1162份学生问卷以及1004份家长问卷。针对不同群体对于校园欺凌的认识范围,态度进行了科学的样本分析。并以此调整活动中的语态用词、活动内容文本的深度、广度等。

图片发自中青校园App

图为当地学生通过手机线上参与法制讲座。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谭雨欣 供图

在阳光剧本活动进行的同时,成员们还分别对孩子们开展了两场为期一个半小时以上普法讲座。讲座以新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为理论依据,立足不同学科,同课异构互作补充,围绕个人成长经历,校园欺凌典型的恶性案例进行了生动讲述,以“哥哥姐姐”的身份,讲述了校园欺凌对个人成长和他人身心健康发展的影响。

无字之书

截至8月21日,“阳光剧本”进行了总计18场共90个孩子“反校园欺凌沉浸式剧本体验”,由真实案例改编剧本,通过角色扮演让孩子们收集线索、推理讨论、分享感受,为孩子们提供了一次身临其境体验校园欺凌中不同角色同学心理感受的机会。

新颖的活动方式更新了许多孩子对“校园欺凌”行为的认知,转换角色思考了诸多行为细节的意义,并把孩子们的个人成长与时代发展实际紧密地结合了起来,通过一场场剧本游戏,为孩子切身领会“反校园欺凌与自我保护”提供了思考空间。“被助”到“自助”到“助人”是实践团贯彻在本次活动中对孩子们成长的殷切期望。

实践团在活动中不断结合现实优化游戏环节,孩子们活动反馈积极性,将情绪代入了剧本角色,认真感受了一次别人的生活。在类似“孤立是否算校园欺凌”问题上,在剧本开始前,孩子们多认为孤立同伴不算欺凌行为。但在亲身经历剧本故事后,孩子们都对校园欺凌这一概念范畴有了进一步拓宽。

在此次实践活动中,实践团成员们在与孩子们的相处间不断成长,孩子们的经历,引得团队成员牵肠,在宣讲中,成员张铧之告诉孩子们,“要始终保持自己对事件的态度,在厌恶某个同学时,要警惕,这种感觉是否受到了他人影响。”

一审编辑吴佳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