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学子返家乡:学习民间传统技艺,做非遗的新时代传承人

2020-08-24橘衫(Justin)

中国青年网安庆8月24日电(通讯员 李佳伟)由于今年的疫情防控,安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寻·迹”实践调研团采用了成员各自在家乡进行实践的形式,8月18日,团队中两名来自于同一省市的成员便相约来到阜阳展开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阜阳剪纸的实践调研。

经过两个小时车程,团队成员到达阜阳师范大学清河校区。下车后,便随即与葛庭友老师联系,与门口的保安大叔简短交谈后,得知目前学校对出入人员管控较为严格,所以只得请葛老师亲自来学校门口。量体温、签字、登记信息,当一切手续完成后,便跟随葛老师前往他的剪纸工作室。路上,葛老师对着实践队员说:“今年的疫情严重,学校这样做也是为了安全考虑,所以我们应该理解学校,尽管麻烦但是也要按照程序来。”葛老师的温和语气让团队成员的紧张心情得到暂时缓解,殊不知眼前这位潘鬓成霜、语气和蔼的五十多岁中年人是被誉为“中国十大神剪”的民间技艺阜阳剪纸代表性传承人。经历几个林间小道后,映入眼帘的是一座极具文化底蕴的艺术楼,跟随葛老师便来到葛庭友剪纸工作室。初到工作室,团队成员便被四周挂在墙上的剪纸作品所吸引,没来得及放下手中包裹,就已忍不住四处观赏。

阜阳剪纸历史悠久,年代久远,其产生的确切年代已无法考证,可追溯到南北朝时期。歌颂巾帼英雄花木兰的《木兰辞》中就有“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的诗句,“花黄”即是头贴剪纸,这说明早在南北朝时期阜阳地区就出现了剪纸艺术。千余年来阜阳人民逢年过节、祝寿送礼,都习惯用剪纸来装饰物品、点缀门窗、美化环境。短暂休憩之后,团队成员与葛庭友老师便开始了“一问一答的采访模式”,葛老师向团队成员说道:“六十年代以前,阜阳剪纸存在于民间,多以实用性为主,与山西、河南等地区的剪纸窗花不同,阜阳剪纸多用于刺绣花样、纸扎等。

六十年代后,随着有知识有文化的人参与到剪纸中来,阜阳剪纸的艺术形式和表现内容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刻纸逐渐形成。”最初的谈话中葛老师向团队成员介绍了阜阳剪纸在70年代时的发展状况以及在2008年申遗成功前的艰辛历程。随着交流的深入,团队成员了解了阜阳剪纸的代表性民间艺人还有在政府和高校的推动下阜阳剪纸的发展现状。

图为葛庭友老师与团队成员李佳伟进行关于阜阳剪纸发展历程的交流。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耿昊 摄

在长达两个多小时的谈话后,葛老师向团队成员亲身展示了“操剪即成、刀剪并用”剪纸的熟练技艺。起初只见葛庭友老师的剪刀在红色纸张上似乎毫无规律地游走,动作却行云流水。在红色纸屑的掉落处,只见人物的外形逐渐显现,不知不觉间,一幅稚子欢食剪纸图案,落剪而生。不仅有一身娴熟高超的剪纸技艺,更有热忱爱国的心和对剪纸的热爱在这位老艺术家身上。葛庭友老师向团队成员说道:“剪纸的传承需要结合当今时代的特点进行创新,更需要新一代的年轻人作为新鲜血液的注入。”据了解,葛老师在疫情期间创作了大量“战疫”剪纸作品,并捐赠给阜阳市博物馆。

图为葛庭友老师向团队成员亲自展示剪纸,团队成员认真观看。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李佳伟 摄

不光是语言交流,团队成员还动手实践,亲身体验了剪纸的过程。在葛老师的耐心指导下,团队成员也像模像样的剪了起来。“我剪的时候似乎很吃力,不像老师那样顺畅,全程都是小心翼翼的,生怕用力过度导致剪纸的损坏。但是当我完成一幅简单的剪纸后,成就感油然而生,这小小的剪纸也是魅力极大的。”其中一名团队成员说道。

图为团队成员在葛庭友老师的指导下亲身体验剪纸,剪的小鸟作品。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耿昊 摄

随后在老师的带领下,团队成员参观了位于二楼的剪纸活动室。一进屋内,团队成员便看到地面上、桌子上、墙壁上纷纷摆挂着葛庭友老师的剪纸作品,有的是精巧细腻的“剪”纸作品,有的是夸张自由的“刻”纸作品,这些作品无一不吸引着团队成员驻足细细观看。“葛庭友 剪纸花 人人皆夸 乡村土艺术 出手剪纸得法 如果不信去他家 仔细观察剪底生花 观后你会说出神入化 剪纸艺术真是民间奇葩”葛庭友老师向团队成员介绍他的剪纸艺术辑中的一篇中道。

图为葛庭友老师向团队成员介绍自己剪纸作品的书籍,团队成员饶有兴趣的与老师一起翻看。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李佳伟 摄

黄昏总是伴着离别,团队成员此次的实践之旅已经持续四个小时之久,在离别之前,葛庭友老师分别赠予了团队成员鼠年福字剪纸,以作为纪念。

此次的实践调研活动,让实践队员真切感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阜阳剪纸的魅力,更是对阜阳剪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非遗的传承需要年轻一代的不断接力,更需要高知识分子的参与,所以此次的调研项目有着非凡的意义。实践队员表示,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要积极参与到非遗的传承与保护当中,做有时代责任高的有为青年。

【一审编辑 聂璐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