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民间瑰宝,传承“非遗”文化

2022-08-04LEMONADE

中国青年网宣城7月17日电(通讯员 夏锐)为了更深入了解广德四合乡的非遗文化,7月17日上午,合肥工业大学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城市建设工程系“步履四合乡土,赓续传统命脉”乡村振兴促进团随文旅办主任徐元霞于广德四合乡中心小学进行实践体验,参加暑期大学生竹编体验活动,同时请来经验丰富。技艺娴熟的李师傅为团队讲解教学,通过亲身体验,了解广德非遗手工编织技巧——竹编,体会“守艺人”的匠心。

图为团队参加竹编活动。中国青年网宣城通讯员 孙一桐 摄

活动现场,徐主任为团队介绍广德竹编,从竹编艺术的起源、盛行、故事将团队成员带进了非遗的精彩世界,让团队整体对这个手工技艺产生大体的认知。竹编是广德颇具影响的一门传统生产技艺,以编织细腻、色泽光亮、造型精美而著称,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同时广德盛产竹子,素有“中国竹子之乡”的美称。竹篮编织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农耕经济时代,竹编在广德市全市经济中占有较大的比重。

李师傅为团队成员上了一门生动的竹编体验课。李师傅为各个队员分发了该工艺品的制作原材料,并且教学了一种竹编手工品。原材料是一根纤长且有韧性的新鲜竹条,就是这看着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工具,在李师傅的手中慢慢变成了一个精致漂亮的手环。看起来竹条只是被随意的扭动几下,但这其中蕴藏着匠人们的巧思与智慧。最为关键的第一步便难倒众人,需要将竹条在手中用三根手指捻着朝相反方向挽出两个圈,形成一个手环大致的雏形。之后要将后端其余的竹条按照前端竹条的线路进行编织,其中有一个重要的步骤,就是将编织成环的木条分为四路,编制方法就类似于四股辫的做法。

李师傅多年的编织经验和高超的编织技巧用极短的时间便可编织好一个完美的手环,团队成员初次接触这个手工技艺,手法比较笨拙,常会对接下来的步骤不知所措,但李师傅极有耐心,反复认真地教学如何去编织手环。历经两个小时的学习和不断尝试,团队成员最终也能够掌握这一技艺。

图为传承人李师傅为我们讲授具体步骤。中国青年网宣城通讯员 孙一桐 摄

活动现场摆放展示了许多竹编和棕编的手工艺成品,有栩栩如生、充满乡土气息的棕编的蚂蚱和蝴蝶、精致的戒指和手环、结实又不失美观的竹筐...这每一个精致的成品背后都是,一根一根竹条慢慢编制出来的,饱含了广德人民精湛的技艺和始终如一心的匠人精神。同时队员们也了解到棕编是一项汉族传统手工艺品,是主要以棕榈叶为材料而制作的工艺品,棕编工艺将时尚与实用不断的演绎出来,发挥的更加淋漓尽致,也是一种独特的手工技艺。

竹编作为广德四合乡的非遗文化之一,它既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与文化内涵,融民间生产生活文化、民间故事以及人们的美好祝愿于一身,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民间民俗文化特征,又充满艺术价值。作品制作精良,造型生动独特,形象逼真,具有较高的审美性与欣赏价值,且种类繁多。

图为竹编和棕编手工品展示。中国青年网宣城通讯员 殷王懋 摄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民族文脉的精华,对农民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等起着引导和精神支撑的作用,也是农民生存发展的核心动力,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于生活、运用于生活,在乡村的沃土上承载着深厚的文化传统,其蕴含的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已经深深融入农村的生活当中,成为乡村文化“活”的灵魂,因此,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作用。

与此同时,相关部门应拓展人才培养渠道,吸引更多有热情、有潜力、有特长的年轻人加入非遗传承的队伍中来,促进传统传承方式和现代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体系相结合,壮大非遗传承的人才基础,解答好非遗保护发展所面临的人才紧缺难题,保护并传承竹编等传统工艺,重塑乡村文化生态,促进乡村协调可持续发展,为乡村振兴“添薪加火”。(通讯员 夏锐 谷小军)


实习生 郭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