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峥嵘岁月,献礼党建百年

2021-08-02少7一点

中国青年网洛阳8月2日电(通讯员 靳阳慧)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探寻红色文化,走访先辈足迹,记录红色故事,在实践中领悟前人的革命精神,以实际行动来延续红色精神血脉,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洛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特于7月5日至7月10日在河南各地开展”寻访老党员·迎建党百年“青年团员讲述家乡党员故事的社会实践活动。


坚守初心,矢志前行

1971年5月13日入党的刘新妮是此次采访对象之一,拥有着长达50年的党龄,多次荣获郑州市金水区郑东新区优秀共产党员以及郑州市金水区郑东新区建设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1969年11月底入伍,成为海岛守卫兵的一员。在部队凭借着出色的表现以及积极上进,不断追求进步的思想态度,经过所在部队党支部、营部、团部的考察批准入党,成为党组织的一份子。同样是已有八十高龄的采访对象张冬青于196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至今已有五十六年。在此期间,她曾担任过团委书记,先后在卫生局、政府、政协工作,多次去北京参加全国会议,获得过多个省级荣誉称号,直至2004年正式退休。两位老党员从青葱岁月至白发苍苍,将其一生都奉献给了党和国家,终身为国,退休之后也在当地社区为人民谋幸福。作为青年学生更应学习老党员的优秀品质,加强理论学习从而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提高自身素质,将党员精神发扬光大。图为老党员与采访人员合影留念。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岳楚涵 摄 
永远跟党走,青春献祖国
刘新妮在部队中坚决服从命令,不怕困难,一切行动听从上级的指挥。据他所说,在那个战火纷乱的年代,部队条件十分艰苦,没水没电,只靠一盏煤油灯照明,生活物资全靠从岛外运。平常需要挖炮库,修战壕,由于没有工具运水泥,只能靠人工搬运。一人一袋水泥扛在肩上,冬天里汗水总是会浸湿整个棉衣。由于条件有限,装水泥的麻袋也不结实,经常被扛在肩上磨烂,水泥洒落一地就要脱下棉衣,用手捧起掉落的水泥,用棉衣包着进行运输。由于刘新妮在部队出色的表现,部队决定提拔他为干部,他却觉得自己还太年轻,应该多锻炼实践,于是在1973年8月下旬参加了氢氰酸毒气弹核试验的军事演习。身体遭受了重创。因为无法再在部队工作,刘新妮备受打击,但党和地方政府不断给他写信打电话慰问鼓励,让他燃起了求生的信念。经过休养,在1976年他退伍回到家乡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郑东新区,积极配合党和政府在能力范围之内积极为当地人民做奉献。而处在同一个年代的张冬青情况也是如此。1966年张冬青受组织任命前往赵固乡担任公社副社长,1973年加入共青团妇联工会,担任妇联主任,随后在郑永和书记的带领下,去方山进行山水田人路综合管理,搞林业样板、绿化试点,对辉县的绿化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在74年底开采巨石时张冬青的眼睛被碎石所伤,留下了终身的眼疾,虽然眼睛只能睁开一条缝,但张冬青把它当作光荣的象征。不管是氢氰酸中毒还是终身眼疾,两位党员都没有因身体受伤而放弃工作,反而因为不能继续为党做贡献而深觉自责,在退伍之后仍然尽最大力量奉献社区,造福人民。图为采访人员在询问老党员问题。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王译晨 摄
礼赞百年党史,寄语青春少年
在国家尚未安稳的年代,生活条件虽然艰苦,但人的思想纯净没有杂念,就是一心一意地服从命令听党指挥,保家卫国造福人民。在采访最后,刘新妮和张冬青也都一直在肯定党和国家的策划部署,告诫当代青年人一定要听党话跟党走,听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站在两个时代的交汇处,作为一名新时代青年应在守护初心的同时,担负起属于时代的责任,吸收老党员丰富的人生智慧,继承和发扬他们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优良作风,不忘来时路、不忘过来人,增强社会责任感,以实际行动践行青年一代的使命与担当。这样老一代党员才能放心安享晚年。然而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更要谨遵教诲,追随前辈们的脚步,将自己投身于社会,奉献于社会,传承老一辈共产党员对党的热爱与忠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添砖加瓦。图为老党员向采访人员展示自己的纪念章。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王译晨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