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学子三下乡:文旅助推,“正”兴阳关古镇

2021-08-02正向阳

中国青年网合肥8月2日电(通讯员 王永昊)近年来,乡村旅游成为一种新兴的旅游方式,也加快了乡村振兴战略的进程。打造美丽新农村和特色小镇,推动旅游业发展,完全契合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村文明、治理有效”几大指标,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起到专业作用。7月7日,皖西学院金融与数学学院乡村振兴正向阳社会实践团队来到安徽省淮南市寿县正阳关镇,开展为期一个月的志愿服务活动。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地不断增长,老百姓的腰包变得“鼓”了起来,我国掀起了一批又一批的旅游热潮,不仅仅是北上广深,乡村古镇也成为人们休闲度假的优选。作为淮河岸边的一座千年古镇,正阳关镇也顺应发展潮流,以自身的历史文化为优势,积极推动旅游业的发展。实践团队探索了古镇的历史文化、民间艺术、美食文化、生态休闲等旅游产业,挖掘古镇红色旅游,连接乡与镇之间形成完整的旅游产业链。

历史+文化 夯实旅游根基

经过几天的实地走访,队员们参观了正阳关镇众多的历史建筑,古镇现存三座古城门为清代同治年间修建,古建筑多为槅门、花窗、青砖、黛瓦、封火墙,房梁为大梁上架小梁结构,廊檐配有砖雕支撑架,其建筑融合皖南皖北风格,多元交融,突显正阳关镇作为淮河岸边宜居小镇的独特魅力。玄帝庙为国家3A级风景区,诸神神像伫立在大殿当中。红二十五军部、中央交通站等红色文物、遗址如今仍让人想起曾经的革命岁月。余扶九贤良街教化乡邻谦让是德,张石泉破除迷信拆除“三篷楼”,大王庙里抢棺材的闹剧是对庸官贪官的讽刺,徐公亭、董家码头、三府衙门、三元街……这些传说,突出了古镇悠久的历史文化,同时队员们感受到这里处处有故事。

图为志愿者采访古镇手工艺人。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赵薇 摄

打好历史文化这张底牌,成为正阳关镇旅游业发展的关键。现存的历史建筑有些已年久失修,政府每年投入大量资金修缮,大限度保持和延续古镇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并加强对老城区古建筑、古遗址的保护。据了解,正阳关镇正在积极申报历史文化名镇名村。镇政府提出“文化立镇”的口号,镇中街头巷尾的墙壁上刻画着古镇发生的往事,彰显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的美德和独特魅力。

文艺+美食 留住旅客脚步

“一碗牛肉汤,六个包子,老板麻烦上快点。”正阳关一日的喧闹总是从牛肉汤店开始。牛骨熬出的高汤,配上辣油,总是让人流连忘返,早晨上街吃碗牛肉汤,成为小镇居民最享受的一件事。良辰饭店里,苏老奶奶年过古稀,仍旧亲自操刀,祖传的县级非遗美食“鸡海”成为游客和返乡人员的打卡地。“三子一鱼”分别指鲜子、召子、蒿子和淮王鱼,尤其“孟家湖”的蒿子,最富盛名。深巷中,几家传统的小磨麻油,飘香十里,传统的手工磨油,让许多在外打工的子女们,每个月都得让父母寄二斤香油去。“家里香油吃惯了,再吃外面的香油总感觉没家里的香。”队员们在采访时,一位阿姨告诉我们。

想留住游客的心,要先留住游客的胃,古镇的特色美食与小吃的产生,也与其历史有关,古镇曾是湖北、河南、安徽3省24县的商品集散之地,过往商客来自天南海北,正阳关无形中兼收并蓄,吸收了百家饮食之长,形成了独特风味的美食。

图为古镇抬阁文化表演。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王永昊 提供

“三、二、一,起。”古镇又在举行着文艺表演,这些民间艺人纷纷上街玩灯表演文艺节目,自娱自乐,表演精彩纷呈,万人空巷,吸引周边群众云集正阳关,一睹灯会风采,丰富了广大群众文化生活,为构建和谐社会营造了良好文化环境。抬阁、肘阁于2008年6月被国务院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还有,淮词入选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这些民间艺术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教育价值。它们反应了生活在延淮流域劳动人民的审美观、情趣和聪明才智,是研学者考察风俗民情的好材料;表演集杂技、灯光、音乐于一体,营造出欢乐祥和、风调雨顺、物阜民丰的气氛,让游客沉醉其中;表演节目中《卧冰求鲤》《弃官寻母》这些家喻户晓的教育题材,给予观赏者带来极大的教育意义。

农业+休闲 打造农旅新模式

城市竞争压力巨大,乡村旅游的前景广阔。越来越多的人每年愿意来农村过上一段日子,用这段闲暇时光放松身体,亲近自然。在政府的支持下,古镇的各个村也在积极建设,形成了观光采摘农业、农家乐、垂钓鲜食、花田等多元化农村产业,带动了观赏经济作物种植、蔬菜瓜果消费等等,极大地帮助农民增收,“原生态”成为古镇农村打出的一张特色牌。谭套村的油牡丹种植园里开设有农家乐,每年游客络绎不绝;正阳关农场里的采摘大棚和樱花大道,成为了当地人与游客的打卡之地。

农村旅游的兴起,增加城乡之间的互动,为农村带来了新鲜血液,游客为当地带来了不同地区的观念与思想,辐射出城市先进的政治、经济、教育等理念,不仅改善了当地人民物质生活,也感染着村民的精神生活。农村的自然资源和原始村貌成为旅客云集之地,也让农民的生活更加自信,农村文化吸引着更多返乡的年轻人。

图为志愿者参观农村旅游生态园。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赵薇 摄

媒介+传承 点亮古镇振兴之路

济祁高速的开通、江淮运河的上马、淠淮经济带的正式启动,使古镇的发展驶入了快车道,陆路、水路的修建,成为古镇突破的引擎。政府借此良机,对于历史古迹、红色遗址进行修缮和保护,编撰古镇历史发展的系列丛书。短视频时代,居民和游客利用此作为媒介,拍摄当地特色的视频,发掘民间故事,发表到APP和网站上得到了极大反响,对于文物和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映射在每个古镇居民的心中。政府每年举行文化艺术节,邀请民间艺术家进行表演,同时组队去市里、省里参加比赛,开展民间艺术培训,传承这些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新农村的农作物经济园中,村委会引进电商,帮助村民卖出大批农作物,也为乡村旅游做出了极大地宣传。以“点”来发展“面”,成为农村最直接的宣传方式,土鸡土鸭、纯天然蔬菜、“一斤二两”一颗的水蜜桃……家家户户利用自己的特色连接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农村旅游产业。

实践队参观了古镇的特色景点,了解了文化、民情,总结了古镇文旅产业的发展概况,在后续实践过程中,队员们为当地振兴发展竭尽所能、献计献策。“凤城首镇”正阳关正在朝城乡一体化、旅游市场化、文化特色化迈进。

一审编辑:马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