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科技大学赴苏州开展宋锦、缂丝丝织技艺调研实践

2023-04-20张亮

中国青年网镇江4月20日电(通讯员 邹金城 杨宇航 张冬冬)中国传统桑蚕丝织技艺包括栽桑、养蚕、缫丝、染色和丝织等整个过程的生产技艺,以及其间用到的工具、织机和由此生产的绫绢、纱罗、织锦、缂丝等丝绸产品,同时也包括在这一过程中衍生的相关民俗活动。2009年,宋锦作为中国蚕桑丝织技艺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深入了解我国传统桑蚕丝织技艺现状,江苏科技大学“中国传统桑蚕丝织技艺文化传承调研团”于4月18日分别前往苏州丝绸博物馆和缂丝展馆,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宋锦织造技艺传承人钱小萍老师和缂丝世家王建江老师拜师学艺。通过学习宋锦和缂丝织造技艺,持续推动中国传统桑蚕丝织技艺的保护和文化传承。

图为调研团成员与钱小萍老师合影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袁小淇 供图

在苏州丝绸博物馆,调研团了解了宋锦织造技艺的历史渊源。据王越老师介绍,宋锦起源于春秋,形成于宋代,辉煌于明清。苏州宋锦,色泽华丽,图案精致,质地坚柔,被赋予中国“锦绣之冠”,它与南京云锦、四川蜀锦,被誉为我国“三大名锦”。宋锦织物结构独特、“活色”工艺精湛,有着图案色彩古朴高雅、质地细腻且轻薄平挺的特色,不仅能用做服饰面料,还被广泛运用于装帧装裱。

图为调研团成员参观苏州丝绸博物馆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袁小淇 供图

在博物馆的工作坊中,宋锦的生产工序多达20多道,它采用经线和纬线联合显花的组织结构,并应用彩抛换色之独特技法,使织物表面色线和组织层次更为丰富。开织时,上有挽花工,下有织花工,上下呼应,调度综框,交换投掷多色纬梭。形成的宋锦美轮美奂,让同学们深刻地感受到了蚕桑织造工艺的精美和文化传承的魅力。

图为传承人现场演示宋锦织造技艺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袁小淇 供图

在钱小萍教授的工作室,同学们与钱老师进行了深入的交流,钱老师向同学们介绍了她的著作《中国传统工艺全集——丝绸织染》、《中国宋锦》等书籍。从2005年开始,钱老师就致力于研究挖掘、传承和弘扬宋锦,创制了不少宋锦的复制品和仿制品,开发出了多种新型宋锦工艺品和实用品,并联合多家企业,推出相关宋锦产品,为宋锦的重振作出更大的贡献。她说:“一个人活着的价值就是你不应该为自己而活,而应该为人民、为人类、为社会做出贡献,做出有意义的事情,我做的事情我相信能够为传承技艺作出贡献。”

图为调研团成员合影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陆瑶 供图

在缂丝展馆,王建江老师向团队讲述了缂丝技艺的前世今生。据王老师介绍,缂丝的“通经断纬”技法,起源于新疆地区的回鹘(今吐鲁番一带),西汉时传入中原,五代梁朝时有缂丝《金刚经》,宋南渡后随之南移苏州,故《吴县志》载有“刻丝作起于宋”。元朝时,曾“聚天下名工”,始用金银线。明清时期,苏州地区的缂丝业发展到鼎盛时期,形成独特的风格。

图为调研团成员与王建江老师合影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陆瑶 供图

随后王老师现场展示了缂丝技艺,经线和纬线层次分明、相得益彰,制成的缂丝独具匠心、栩栩如生、赏心悦目。为了让同学们更深入体会缂丝技艺的不易,王老师现场指导如何操作缂丝织机并进行缂丝制作。

图为调研团成员现场学习缂丝织造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陆瑶 供图

蚕桑文化研习社副社长、2021级蚕学专业本科生曾祥亮说:“这次调研活动,构思精巧的宋锦和巧夺天工的缂丝,让我领略到了丝绸别样的风采。非遗文化传承人的无私奉献精神,更加让我觉得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任重而道远。”随团调研的生物技术学院指导老师许晏说:“宋锦是中国传统的三大名锦之一,缂丝是我国丝绸艺术品中的精华,有‘一寸缂丝一寸金’和‘织中之圣’的苏州盛名。后期我们将邀请非遗传承人到我校面向大学生讲解宋锦与缂丝技艺,让广大师生共同感受非遗的魅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蚕桑文化代代相传,丝绸之路延续不断。接下来,调研团将以饱满的热情前往浙江湖州、四川成都等地进行深入调研,传承弘扬中国传统桑蚕丝织技艺,持续推进蚕桑艺术实践项目落地,将现代科技与传统技艺相融合,建成丝路文明传承中心,构建具有显著高校特色和地域特点的中国传统桑蚕丝织技艺传承发展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