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大学学子赴延安八一敬老院:光辉岁月映出夕阳红

2019-08-08一只竹子。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4周年。74年前,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赢得了近代以来中国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抗战老兵们是这段历史在今天最主要的见证者,也是抗日战争留在今天的最重要财富之一。 7月26日上午,我们实践团队一行人便走进延安八一敬老院,去深入挖掘这宝贵的财富。

头顶的骄阳挡不住我们前进的步伐,手里提着为老人们挑选的水果和牛奶,脑海里浮现出老人一会儿见到我们可能展露的笑容,脚步也不由自主的加快了。

进入敬老院屋内,老人们已身着军装坐成一排,岁月在他们脸上已留下了一道道印记,却无法遮盖住他们那见证了中国由“站起来”到“强起来”的眼神,我望向他们,仿佛在某一瞬间看到了战场的硝烟,并肩作战却牺牲的同伴,以及胜仗赋予他们的毕生荣光。 

图为身着军装端坐着迎接来访者的老人们。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韩珠琳 摄

对老人们进行简单的慰问后,我们随同99岁的白应谦老人来到他的房间对其进行专访。房间里窗明几净,几缕阳光投射在老人的床上,床头上方是老人与家人的合影,无处不充溢着温馨与幸福。老人回首起往事仿佛历历在目,曾担任炮兵连班长的他参加过蟠龙战役、青化砭战役……几十年峥嵘岁月深深的烙印在他们的心里,过往的苦难与欢乐,使他沉浸在遥远的回忆中。我想,这些或苦或甜的回忆,一定是支撑老人生活的一个很重要的精神支柱。即使双耳早已被大炮震得几近失聪,白爷爷的脸上始终洋溢着笑容,他用那陕西话特有的铿锵有力,向我们讲述一个个战争年代的传奇故事。 

图为白应谦老人为团队成员讲解测定大炮攻击距离的方法。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韩珠琳 摄

返回时途径院子,又碰到了几位在凳子上休息的老人。91岁的刘泽民老人热情的为长安大学写了一段赠语,还带领我们参观了他曾经的一些书法作品,更令人惊讶的是他90时开始自学英语,虽然目前还只会一些简单的问候语,他那“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却无比令人钦佩。还有一位曾担任医疗兵的老人为我们讲述了他的一些不同寻常的经历——曾救治过一位被子弹打穿手掌的战士,当时伤口已严重感染,只得用木锯将小臂以下截断,这在我看来是无法想象的疼痛,却真实的发生在老红军身上,他们“断手断脚也要保卫祖国”的精神令人不由得肃然起敬。

从敬老院负责人的口中得知,延安市八一敬老院是全国唯一以“八一”冠名的敬老院,与其他敬老院最大的不同是,免费入住在这里的老人都是曾为共和国建立而浴血奋战过的老兵。随着时间推移,延安八一敬老院供养的老红军、老八路越来越少,解放初期入伍的在乡老复员军人等已成为重点优抚对象。因此,对老红军的故事应有“抢救式挖掘”的态度,这也应当成为我们青少年为祖国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的一种方式。 

图为刘泽民老人正在为长安大学书写题赠。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韩珠琳 摄

不仅仅是抗战老兵,退役军人也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我的父亲也是一名退役军人,虽然只当过几年兵,我却时常能在他身上看到一个军人应当具备的坚韧,是他教会了我时刻保持“向上的力量”,即使在和平年代也依然时刻要有“为国奉献不求回报”的精神。

的确,维护军人军属合法权益,安置好伤病残军人,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是军队现代化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新气象新变化,让广大官兵的荣誉感、获得感、自豪感获得极大提升,在全社会营造起关心军人、尊崇军人的良好氛围,我们义不容辞。对老一辈战士的故事进行挖掘,将他们的精神一代代传承下去,我们也一直在路上。(通讯员 韩珠琳)

图为团队成员离开前与敬老院负责人以及几名老人合影留念。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马逸安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