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记录美丽乡韵,寻迹黄河发展”的实践调研报告

2020-08-21kudegirl

摘要: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施十九大乡村振兴战略,助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深入走进黄河流域,调研和记录黄河流域生态环境,通过一段段真实、绿色、充满正能量的视频和画面记录黄河一角的风景,呼吁并鼓励人们积极投身保护黄河流域生态环境;通过调查关于近年来黄河流域乡村的经济建设发展成绩,采访了解相关乡村干部的有关经历,寻迹黄河流域基础乡村的健康发展,记录脱贫攻坚故事与乡村振兴的美好生活。7月27日起,河南工业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寻迹人”团队开展“记录美丽乡韵,寻迹黄河发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团队成员根据各人所处地理环境进行分工合作,线下调研山西省阳城县次营镇赛村以及河南省孟州市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孟州市黄河文化苑,线上进行资料收集、素材整理以及宣传工作,用每个人擅长的专业技能对实践成果进行宣传,呼吁并鼓励每一位炎黄子孙提升个人对于黄河流域生态的保护意识,推动黄河流域的治理与保护,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提升人民群众生活质量。

关键词: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乡村振兴 生态文明

一、调研背景

黄河发源于中国青海省巴颜喀拉山脉北麓海拔4500m的约古宗列盆地,从西到东横跨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黄淮海平原,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9个省区,最终在山东东营市注入渤海,干流河道全长5464km,是中国第二长河。

古人云:“黄河宁,天下平。”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是中华民族坚定文化自信的根基,是每一位炎黄子孙都应该世代守护的母亲河。千百年来,黄河以百折不挠的磅礴气势塑造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民族品格,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支柱。

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重要的经济地带,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区域,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历史上,黄河决口1590次,改道26次,泥沙淤积,洪灾不断。在中国历史上,黄河治理始终是历代执政者治国安邦的大计。可以说,治理黄河的历史也是一部治国史,事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将治理开发黄河作为国家的一项大事。1952年1月,毛主席第一次出京考察的地方就是黄河。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黄河治理取得巨大成就。新中国成立70年来,治理黄河的主要目标已从“除水害、兴水利”,转化为防洪基础上进一步“实现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和谐友好,推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

黄河构成了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是青藏高原生态屏障、黄土高原-川滇生态屏障和北方防沙带的重要交汇区域,拥有三江源、祁连山等多个国家公园和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地位极为重要。同时,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带,黄淮海平原、汾渭平原和河套灌区是中国“粮食主产区”;黄河流域被称为“能源流域”,上游地区的水能资源,中游地区的煤炭资源以及下游地区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都是支撑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黄河流域的发展建设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息息相关。但是,黄河流域还面临着一定内部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生态环境脆弱等问题,因此亟需在国家层面对黄河流域及沿线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进行战略谋划和顶层设计。

2019年9月18日上午,习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深刻总结中华民族治黄史,深入剖析黄河治理的难题症结,明确提出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任务并将其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

二、调研思路与安排

(1)调研思路

河南工业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寻迹人”团队共有七名成员组成。出于安全考虑,本次社会实践采用“线上+线下”的创新形式,团队成员采用线上合作调研、线下就近实践的合作安排。根据地理条件,“寻迹人”团队选定山西省阳城县次营镇赛村以及河南省孟州市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孟州市黄河文化苑为调研地址,以线下实地考察为主,线上政务媒体资料调查方式为辅,两种途径写作进行调研,考察黄河流域乡村山西省阳城县次营镇赛村目前的发展状况与河南省孟州市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孟州市黄河文化苑生态文明建设的情况,抽样调查,研究当前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的实施。调研、后期新闻稿、视频、推文等多媒体形式进行实践成果宣传。

(2)调研安排

团队根据调研主题“记录美丽乡韵,寻迹黄河发展”而组建,成员多数居住于黄河流域省市,可以线下实地调研,部分成员地理条件不满足,即采用线上合作的方式,前期查找政务媒体等途径的资料,实地调研后协助整理调研素材,后期进行宣传。

首先通过线上云会议确定整个实践活动分为两个部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黄河流域的高质量发展”,全体成员讨论并确定了两个主题的可行的实践地址,山西省阳城县次营镇赛村目前的发展状况与河南省孟州市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孟州市黄河文化苑。然后,根据地理条件以及每个人擅长的工作领域进行分工:实践前的资料查找,实地调研,素材整理与新闻稿写作,视频形式的记录与宣传,微信公众号推文的制作以及多平台的投稿宣传。

图为“寻迹人”线上会议讨论实践与分工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支冰洁摄

实践前通过当地政务媒体、百度百科以及各网站的相关报道了解关于调研地址的背景与发展,了解乡村发展的新闻报道,提前撰写对乡村干部的采访稿,以及对黄河文化苑的建造与荣誉头衔进行了解。实地调研时拍摄记录调研过程,实地了解乡村的发展以及真实的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确保实践过程真实有效。实践后所有记录资料整理归类,总结实践过程并撰写新闻稿进行宣传记录,并制作视频与微信推文进行发布,多形式、多方面对调研情况进行报道,对调研地址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及高质量发展”的举措及成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与宣传。

三、“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及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具体实践

(1)“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河南省孟州市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孟州市黄河文化苑

2003年6月,国务院批准在“三门峡库区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洛阳孟津水禽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洛阳吉利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三门峡黄河国有林场”“孟州市国有林场”的基础上建立河南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孟州市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因此正式成立。孟州市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0万亩,度假区面积11平方公里。依托着黄河湿地资源,孟州市结合水利工程的兴建与改造,建设了黄河文化苑。

图为河南省孟州市黄河文化苑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王莹杰 摄

孟州市黄河文化苑主要分为黄河风光迎宾区、太行奇石碑林区、黄河文化展示区和石方工程示范教学区四个区域,以展示黄河文化为主线,融合了中华文化诗词佳句、谚语民谣及治黄策略等内容,为人们打开一扇独具孟州特色的“黄河文化之窗”,为人们提供一个近距离了解黄河知识、感受黄河文化的平台,不仅丰富了孟州市民的业余生活,也充分发挥了黄河防洪工程的民生作用。



图为孟州市黄河文化苑河工雕塑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王莹杰摄



2008年9月23日经水利部批准,孟州市黄河文化苑荣获第八批国家级水利风景区。2012年被黄委命名为“廉政文化建设示范点”,2017年荣获黄河首家省级水利科普教育基地,2018年,承办了共青团河南省委、黄委等单位共同开展的“保护母亲河 青年在行动”——“河小青”志愿服务暨水法宣传活动,荣获河南省首家“河小青”志愿服务基地。

黄河治理要着眼五个方面: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统筹谋划,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着力加强生态保护治理、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孟州市黄河文化苑融观光旅游、休闲娱乐、文化教育为一体,它的建成不仅传承和弘扬了黄河文化,为孟州市黄河事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氛围与和谐环境,而且以黄河文化建设为纽带,将黄河工程、黄河经济、黄河生态联结在一起,实现了“四位一体”的协调发展,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孟州市黄河文化苑通过正确引导人们了解黄河知识、感受黄河文化,潜移默化地鼓励人们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自觉投身到加强生态保护中。

(2)“高质量发展”:山西省阳城县次营镇赛村

山西地处黄河中游,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流经山西省忻州、吕梁等4市19县,形成无数蔚为壮观的黄河胜景,孕育了独步古今的黄河风情,这也是山西文化具有吸引力、感召力和欣赏性的关键所在。在晋陕大峡谷南岸,无数美丽的故事和人物被这条母亲河串联起来。其中一个名为“赛村”的小乡村,就绽放出属于黄河流域地区的独特魅力。

图为中国农业公园赛村地标 侯育瑶摄

赛村位于阳城县以西12公里处,距离次营镇区5公里,台次线公路环绕东北,村落于丘陵土坪呈块状展布,其辖区面积共2平方公里,共辖赛村和桥沟两个自然庄,下设5个村民组,共有265户650口人,总耕地面积1580亩。

次营镇赛村村是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村,有优质桑园面积1200亩,高标准养蚕大棚120栋,蚕菌示范园建成以后,新上桑叶菜、桑叶茶、桑叶面,桑椹干的深加工项目,进一步延伸了蚕桑产业链,从而带动80余人就业,收益人口达到200余人。


12年以前,赛村有两座小煤矿,村集体收入也好,农民的就业增收也好。12年以后,随着煤矿关停整合,赛村面临着一个转型抉择:转型势在必行,往什么地方转、怎么转?赛村各领导人通过多次会议讨论,根据赛村的当地条件,做出的选择是发展蚕桑。要发展,立足的就是规模化,集约化,打造一个蚕桑专业村,所以在2014年,赛村一气呵成,建成了千亩桑园,建造了140余栋大棚,为赛村的蚕桑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去年开始,赛村开始创新,在村的西洼搞了50亩桑田,有15个品种,而且是露天和温室两个形式桑果采摘园,从而带动大田桑园,形成千亩采摘园。又在村的沟西建设了50亩蛋白桑示范基地,进而覆盖四个乡镇,达到了千亩蛋白桑园。预计蛋白桑和果桑的收入将是普通桑的一倍,也就是所说的“栽桑不养蚕,收入翻一番”。

图片发自中青校园App

(图为次营镇赛村万亩蚕桑产业园 侯育瑶摄/提供/供图)

同时,赛村以党建带产业,以产业与旅游相结合,形成“产旅融合”,最终把田园变成游园,把村庄变成景区,积极响应习总书记视察山西讲话精神,不负韶华,乘势而上,早日蹚出转型发展新路子,让处于黄河流域的赛村将来越来越美丽,老百姓越来越富裕。

四、实践调研总结

目前,河南工业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寻迹人”团队关于“记录美丽乡韵,寻迹黄河发展”的社会实践调研活动已顺利结束,最终的调研成果以新闻稿、微信推文及视频等多媒体形式进行多平台宣传。

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通过对河南省孟州市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孟州市黄河文化苑的调研可以了解到,孟州市通过给予人们了解黄河知识、学习黄河文化的方式潜移默化地鼓励人们自发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正确引导人们增强保护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的意识。那么,在进行黄河治理的过程中,会受到更多人的理解与支持。如孟州黄河河道采砂专项治理工程,孟州黄河辖区河道内砂场全部整治到位,取得了显著成效。小浪底进行调水调沙,孟州河务局进入全面防汛状态,黄河文化苑的闭苑通知受到人们的理解与支持。防汛期间无一意外事件发生。

黄河流域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尊重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和经济规律。“赛村蚕桑,享誉华北,富庶一方。”为了生态与经济的共同发展,2012年赛村开始从煤矿转型蚕桑,从一家一户的小作坊,到规模化,集约化的生产,再到去年开始的创新生产,培育新品种。赛村根据自己独特的自然优势进行转型,顺应了自然与社会的发展规律,在经济的发展潮流中,成功结出胜利的果实。响应国家号召,以党建带动产业,一步一步做到越来越大,越来越好。这些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党建和政策的支持,是党建助力脱贫攻坚,党建推进乡村治理,党建带动产业发展的胜利果实。

加强黄河治理保护,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积极支持流域省区打赢脱贫攻坚战,解决好流域人民群众特别是少数民族群众关心的防洪安全、饮水安全、生态安全等问题,对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民族团结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各个地区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及高质量发展”这一号召,从多角度、多层次加强对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的重视与保护,积极正确转型,找到适合各自可持续发展的创新经济致富路。

统筹协调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打赢脱贫攻坚战以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选择,是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的科学抉择,更是每个中华儿女的心之所向。这是一项复杂的工程,但我们坚定的相信,尊重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和经济规律,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保持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我们终将取得伟大成功,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参考文献:

[1]杨开忠.“五个坚持”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J].中国国情国力,2020(08):4-5.

[2]蒋文龄.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意蕴[N]. 经济日报,2020-05-11(011).

[3]王国峰. 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N]. 山西日报,2020-07-21(010).

一审编辑李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