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大学生风雨无阻 助力非遗文化传承

中国青年网恩施7月24日电(通讯员 刘焕琼)“五代时,施州漫水寨有木名普舍树,普舍者,华言风流也。昔覃氏祖于东门关伐异木,随流至那车,复生根而活,四时开百种花,覃氏子孙歌舞其下,花乃自落。”据清同治版《来凤县治》转《湖广通志》记载。这段文字生动地记叙了五代时期,散毛司的先祖围着普舍树摆手的情景,是来凤土家族摆手舞最早见于史书的记载,摆手舞已在这里流传了一千多年。

7月5日,正值雨季,湖北恩施州地区细雨绵绵,来凤,利川,巴东等县城均为降雨天气。


湖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赴湖北恩施来凤土家族摆手舞传播现状调研团队本次调研活动也赶上了这次雨季,经历一天的跋涉,团队来到来凤县百福司镇舍米湖村,此次实践的目的是为了探讨出摆手舞的传播现状并以此为例总结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的可行性模式。

走进舍米湖摆手堂,感知土家摆手文化

舍米湖村就坐落在百福司镇的山顶处。中国青年网 冯若雯 摄

舍米湖建造在绿树青山之中的土家山寨,已有近千年的历史。背倚山坡,面临群山,一座座吊脚楼,记录着岁月的沧桑。我们来到位于舍米湖村寨西南山坡的摆手堂。这处建筑,山石砌筑围墙、铺设甬道、雕刻门楣,是土家族人跳摆手舞,用于祭祀祖先,祈求五谷丰登、人畜平安,驱邪消灾的场所,建于清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摆手堂之一。

走进摆手堂,舍米湖村主任彭承勇领我们参观了摆手舞。据他介绍摆手堂是村民聚众跳摆手舞的地方,里面保存了许多土家文物,其中土家服饰,草鞋,摆手舞传承人介绍映入眼帘,彭承勇说:“舍米湖摆手堂每逢节假日村民都会来到这跳摆手舞。”

舍米湖村支书彭承勇带领团队参观摆手堂。中国青年网 冯若雯 摄

一代传承人一代民族魂

百福司镇舍米湖村在每年举办千人摆手舞活动的基础上,以乡镇命名了22名摆手舞传人,其中彭承金作为国家级传承人,在摆手舞的传承和发展中奉献出了自己的青春年华。彭承金说:“我从七岁就开始打鼓,到现在我51岁已经经历了44个年头。”

国家级摆手舞传承人彭承金先生给团队讲述他跳摆手舞的经历。中国青年网 冯若雯 摄

实践团队在与彭承金的对话中了解到摆手舞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经历了许多困难和挫折,自己作为国家级传承人也希望进一步把摆手舞传递给后代以及更好的传播出去。在被问及摆手舞的传承现状时,彭承金说:“摆手舞的传承要尊重最原始的动作,在创新的过程中,千万不能背离摆手舞最基础的地方。”

彭承金先生给团队成员讲述他跳摆手舞的经历。中国青年网 冯若雯 摄

学跳摆手舞,体会民族情
经过舍米湖摆手堂的参观以及和传承人之间的对话,实践团队对摆手舞的历史发展和传承现状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当地村民的带领下和传承人的指导下,团队成员学习了几个简单的摆手舞动作。

彭承金夫人带领团队成员学习了几个简单的摆手舞动作。中国青年网 冯若雯 摄

在摆手舞的学习过程中,实践团队了解到摆手舞动作粗犷、健美,摆姿流畅、自然大方,其动作主要是“单摆”、“双摆”、“回旋摆”,其动作特点是“顺拐、屈膝、颤动、下沉”,甩同边手,走同边脚则是区别于其它舞蹈的最主要特征。其舞蹈表现有“狩猎、农事、军事、生活”等内容,间有锣鼓伴奏和摆手歌穿唱,是歌乐舞浑然一体的艺术,民族特色浓郁,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本次进村走访,实践团队通过对摆手堂的参观、传承人的对话和摆手舞的学习,了解到了摆手舞作为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最有影响的民族舞蹈,由于地区的偏僻以及乡村年轻人的外流缺乏传承的原因,在对内传承以及对外传播的过程中经历了许多困境。
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以及传承人的努力下,通过商业汇演、进行原生态摆手舞系列挖掘整理、命名表彰摆手舞艺术大师、土家鼓王等,在百福司中小学开展摆手舞进课堂活动,让摆手舞成功地“摆”出大山,走向世界。
将摆手舞传承下去已经成为当地传承人的使命,将摆手舞传播出去也成为了当地政府的责任,摆手舞作为恩施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实践团队通过对当地摆手舞传播现状的分析,并以此为例总结出恩施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的可行性模式,认为非物质文化的发展得吸引当地的青年一代来继承本土文化,并且通过新媒体等新型模式让非物质文化走向更广的舞台,让跟多的人了解到恩施地区非物质文化。

走访结束后,团队成员关佳君感叹说:“舍米湖村是一个文化底蕴丰富的农村,其中孕育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我相信通过广大传承人以及村民的努力,在现当代社会一定会发展的越来越好。”

实习编辑:吴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