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2019-08-15C

三下乡虽然已经结束了,但是回顾那段难忘的日子,留给我们的不仅是感动,还有成长。这过程的点点滴滴,我仍然历历在目,却无法用笔一一记录。每次,当我想起大伙在例会上激烈讨论的情景,当我想起在每次活动中大伙忙碌的身影时,我满怀感动;当我想起同学淳朴的笑容时,我满盈开心。成长看似是一瞬间的事情,但我知道,我是在经历中体会成长。这种成长,何其珍贵!图为志愿者们走进社区时天公不作美,我们搀扶老奶奶回家。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谭风 摄

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有着很多丰富的知识值得我们去学习体会,而这次的三下乡之旅,我真正的从实践中学到了知识,也把我所学过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在三下乡的日子里大家都收获满满,但我收获更多的则是心灵上的感悟。

来到遵义的第一天我们就感受到了这个红色城市的热情,天空下着小雨给我们“接风洗尘”,团队抵达遵义后便开始了我们为期十天的“红色之旅”;第一站我们来到了位于遵义市的遵义师范学院,作为当地的龙头院校它身上有着太多太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无论是教学方式的创新化,还是教学模式的多样化都为我们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交流课。

两校师生坐在一起“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一起为了提高思维和进步思想而努力。我们对自己的认识也有了一定的看法,我们学习的方式方法和他们还存在差距,我们的学生更应该加强自己的动手能力,不光局限于书本理论,他们的老师说的好:在大学四年里我们的学生必须敲满40万行代码才能毕业。而在我们学校更多的同学对动手练习却幸存侥幸,认为自己已经学好了,敲了几次代码就不敲了,我觉得这样是不行的。

后面,为提高专业认知水平,我们来到了位于遵义市的慧与大学,在这里学校的老师为我们上了一堂极具专业特色的理论课,“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学习是永无止境的,经过老师的介绍和讲解,我们对自己现在和专业的差距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数据挖掘、数据分析的理念在我们心中牢记。这里的老师讲课方式和学校里的老师讲课很不一样,老师会抓住这一堂课的核心给我们层层扩展知识,让同学们充分的学习领会这堂课的精彩。

上完课后老师带我们走进了大数据产业园,实地参观了相关的企业单位,看到了我们未来的工作方向,这也是非常重要的,我在心里默默许下一定要把专业学好的誓言。

图为“颜·研”历史成就观察团小分队在遵义城乡规划展览馆观看《遵义1935》。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王红妹 摄

今年是建国70周年,如今的幸福生活是哪里来的,是当时的那些,军人、工人、基层工作的建设者们用自己的血肉所铸就的现在的新的长城。为了解为中国建设无私奉献的老一辈革命者的故事,感受那个时代的艰辛和不易,我们来到了位于遵义新浦新区的六角井社区,在社区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我们寻找到了三位退休老干部

有一位退伍老军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以前是在重庆某部队的一名化学兵,为了研究相关专业,他们躲在深山里,没有先进的仪器、没有充足的补给物资、没有良好的生活条件,但是他们依旧坚持下来了,没有被艰苦的条件打败,顺利完成任务。真是他们心中坚定的理想信念指引着他们努力前行,70载风风雨雨他们见证了祖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程,他们的精神也激励着我更加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为祖国建设汇聚青春力量。

最后我们来到了行程的最后一站——遵义会址,通过参观遵义会址和展馆,看到了许许多多当中遵义会议中的故事,展馆里陈列的许多遗物是历史的见证、是革命艰辛的见证、是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的见证。新时代下,我们仍然需要学习借鉴革命经验。一是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二是要勇于探索,敢于创新,三是要坚定理想信念,继承和发扬革命先烈们顽强拼搏、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传承好遵义会议精神、长征精神,践行“小我融入大我,青春奉献祖国”的誓言。图为团队在参观遵义会址时的合影。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王红妹摄

正所谓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此次三下乡活动的些收获是在学校中学不来的,必须是自己经历的和见证,从活动启程到最后大家并不是“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大家的热情从开始一直燃到结束,我们都是最棒的!相信大家一定可以带着这份热情一直走下去,去开辟更加美好的明天!(通讯员 陈天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