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岁月三千长,寻根祭祖来岐阳

2021-08-23佚名

中国青年网西安8月23日电(通讯员 霍美林)为了深入了解周之肇始以及周文化在周地故土上的传承与祭祀情况,陕西师范大学哲学书院2021年暑期社会实践骨干团队于2021年7月19日下午,在岐山县周文化景区管委会相关工作人员和团队指导老师的带领下,来到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京当镇岐阳村考察了周三王庙和周太王陵。

图为周三王庙庙前的石牌楼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周璇 摄

在前往目的地的路上,团队小组负责人将准备好的资料分发给各位成员,对于岐地作为周礼之乡的古今嬗变作出了初步的了解,为之后的实地考察活动积淀了扎实的理论知识,充分分享了周太王陵及周三王庙与当地周人后裔生活世界的关系。在实践活动开始之前,带队老师就提醒同学们注意周三王庙广场石牌楼上的楹联“开创周基业八百年三王名禹甸,纵穿历史三千载八骏跃岐阳”,强调同学们应当结合《诗经》中对古公亶父、王季、文王三代周王的叙述思考周三王对奠定周朝基业的重要意义,这是本次考察的重点之一。

“悠悠岁月三千长,寻根祭祖来岐阳”,在讲解员激情澎湃的开场白后,实地考察活动正式拉开了序幕。穿过庙院门口的石牌楼,抬眼望去就是庄严肃穆的周三王庙。三王庙所在的村落坐落于岐山之南,正对着岐山主峰,“山南为阳”,故称岐阳村。讲解员对庙宇之后岐山的轮廓、岐阳村地理位置以及村名来源等做出了直观的指示与讲解。岐阳村背山靠水的地理环境为周人提供了优越的生存环境,正因如此,周太王才率领族人“至于岐下”,在这片土地上生存繁衍。而这片土地也为当代的岐阳人提供了生长的沃土、精神的家园。在此期间,团队成员和指导老师就岐地的空间性概念对于周人及周人后代潜移默化的影响进行了激烈的讨论,认为正是这样开阔的岐地,为以农耕为主的周人提供了更加安全有保障的生活空间,也塑造了周人敦厚朴实的精神风貌。通过讲解员的讲解和同学们的思考和讨论,对于成员们理解古公亶父的迁徙决策大有裨益。

图为团队成员在聆听讲解员的讲解。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周璇 摄

随后,团队成员跟随讲解人员进入三王庙,庙内供奉了太王、王季和文王三代周王。讲解员分别介绍了三位先王的生平、血缘关系和相关事迹。他吟唱了《诗经》中的“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的诗句,介绍了古公亶父如何从数百里之外的豳地,率领族人翻越梁山,来到岐山之下;王季、周文王又如何在在岐山之阳励精图治,发展经济的历史脉络,为西周王朝八百年基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在他的讲解下,团队成员对周三王庙的历代沿革和历史意义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感叹到周代先王们乾健不息、励精图治的伟大精神。

据介绍,周三王庙原名太王庙,明嘉靖三十九年,附王季、文王而合祠之,此后始称三王庙。三王庙的始建时间已不可考,但明清历代均有修缮,因此今天还能够看到周三王庙的概况。岐阳村管理者和周三王庙的相关负责人不断推进周三王庙及周太王陵以及周边基础设施的建设,以便更好地还原周三王庙的历史风貌。

当地村民对于周三王庙的重视程度在他们虔诚的拜祭中也可见一斑。在考察的过程中,团队成员也观察到,当地有不少村民会自发地来到三王庙,拜祭周三王。两位来到此地拜祭的当地村民表示不仅仅是老一辈岐阳村人认为自己是周人后裔,晚辈们也在祖辈的教导下,形成了对周代先王的崇敬和对周人故土的归属之感以及对周人后辈的身份认同。从他们的言语中,团队成员能够感受到当地人祖祖孙孙对先祖的敬畏之情、对文化传承的意识以及对作为周人文化血脉的传承者的骄傲与自豪之感。在与讲解员深入交流的过程中,实践成员还了解到这位讲解员就是当地的一位普通村民,平时以经营小卖部为业,闲暇时则以阅读和研究周人的历史与文化为乐趣。如今已经70多岁了,仍然坚持担任义务讲解员。他声音洪亮、对与周人相关的历史典故信手拈来,只言片语之间充满了对作为周人后裔的自豪。他告诉采访同学,当地在周三王庙会不定期举办小型文化活动,当地村民在参与活动时一定会走进三王庙虔诚地拜三拜,为先祖奉上一炷香。正是这份身份与文化认同在潜移默化中将走向各地的后辈紧紧地联结在一起,在每年阴历二月份和八月份头一个丁日,他们偕老带幼,从各个村子里、从全国各地回到岐阳,来到周三王庙,参加春秋两季的庆典活动,拜谒周先王、寻根周文化。

图为团队成员霍美林在采访两位当地村民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周璇 摄

周太王陵距离三王庙不过百米。周太王陵是周王朝奠基人、周人先祖古公亶父的陵寝。在参访的过程中,当地村民也热情洋溢地介绍到周太王陵以及周太王陵碑的前世今生。据当地村民称,这座陵寝曾遭到严重破坏。陵前竖立着清乾隆48年陕西巡抚毕沅亲笔题书的“周太王陵”四个大字”,现存的周太王陵碑已经残缺不全,岐阳村村民自发集资、出工,竖起原陵碑,将石碑保护起来,并且补全了缺失的“碑”字;又自发地年年给周太王陵培土,现在可以看到的太王陵高6米多,周长150多米。当地村民向采访的同学说道,周代的陵墓事实上是“不封不树”的,并且现在对于周太王墓的原址究竟在什么地方也是众说纷纭,但可以确定的是,现在我们看到的封土堆是后人为了更好地纪念先祖而垒起来的,这是我们的精神丰碑,对于作为周代后人的我们有着极大的象征意义。

图为周太王陵碑,碑上刻有“周太王陵”。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周璇 摄

千百年来,庄重的庙院、肃穆的王陵坐落于岐阳这片周人生息繁衍、发展壮大之地。周代后人在岐阳这片土地上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参访活动结束后,同学们在一起复盘了周人的历史,对周代先王乾健不息的精神发出由衷的感叹,为当地村民自觉地学习先民的历史、传承先人的精神所感动。

一审编辑:王明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