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闪烁微光,入留守儿童之心

2019-08-13狗子哥

6月27日至7月25日,我们淮阴师范学院大学生蜜蜂志愿微讲团的2019年暑期社会实践圆满结束。坐上回程的车,看着一路退去的乡村风貌,我回想着这一个月的实践与收获。

从一开始的精心策划与组织,到集体实践中团队协作、齐心协力,再到后期参加淮安市专项关爱留守儿童专项支教,我奔走于淮安大地,渴望留下自己、一个思政学生的光和亮。乡村小学,是我驻足最久的地方;孩子们的明亮眼睛,是我最难忘记的光。

志愿宣讲:横沟村小学,点燃微弱烛光

我是下午的时候到的横沟村小学。大巴车在狭窄的乡道上曲折前行,停在一个小小的校门前。隔着窗户看出去,小小的校园、陈旧的校舍,还有一群在操场里肆意奔跑嬉笑的孩子。小而破,是对小学的第一印象;淳朴而好奇,是对孩子们的第一印象。

随后,我进入三年级的课堂。相比于市区或者县区的学生,这里的孩子们基础比较薄弱,理解力也不是很强,大多数没有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但是他们谦虚有礼的一声声问好,求知好学的眼神和积极向上的行动让初来乍到还有点无所适从的我们迅速进入了自己的角色。讲台就是老师的舞台,课堂上的老师们最是美丽最具魅力最富光芒。我们宣讲伟人故事、鼓励少年立志、与孩子们畅谈祖国复兴、中华富强!

随着课程的深入,我观察到,刚开始眨着明亮的眼睛怯生生地偷偷看我们、蜷着腰背不抬头的孩子们逐步挺起腰背、举起手来发言、扬着小脸思索、大声说出自己的想法……像微弱烛光,点亮漫天星光,照耀孩子们稚嫩脸庞和坚定目光;亦有微弱烛光,在我心头缓缓亮起。

图为辅导孩子们上课。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钱嘉怡 供图

义务支教:兴和村村委办,心火燎原之地

感动于横沟村小学孩子们清澈认真的眼神,我毅然选择前往淮安市淮阴区吴集镇兴和村进行十五天的义务支教。

这里的孩子多为留守儿童,害羞和拘谨是他们的保护色,规规矩矩地坐在小课桌前,眼睛不知该往哪看。其中我一名叫震楠的孩子,在报道的时候低着头扯着皱巴巴的衣服,一双怯生生的眼睛不敢与我对视,我轻声问他叫什么几岁了,他嗫嚅着开口,我等了许久,仍听不见声音。联想到市区里能歌善舞,爱笑爱跳的同龄孩子,心,霎时就疼了。

此后的课程安排,主要是围绕“梦”字展开,我教他们“绘梦”——美术手工、“读梦”——解读诗歌、“写梦”——作文、“造梦”——畅谈理想……期待孩子们在贫瘠封闭的乡村、在缺少爱与关怀的环境中给自己插上想象的翅膀,飞跃自卑与孤独,做善于想象敢于发言的天使,看到世界之大,思想之美。

十五天的支教,到现在想起,仍然觉得心头温热、心疼不已。没有孩子天生就拘谨与胆怯,冷漠与内向只是他们的保护色。父母都在外地打工的晶晶在我夸赞她作文写得好时,她说:“老师,我只愿意写给你看,因为只有你关心我。”。她那篇作文的开头写的是:我觉得我很孤独,我的爸爸妈妈永远在忙,他们看不到我。

被“遗弃”在家的这批缺乏关爱的未成年人,我们把他们叫做留守儿童。他们本应该得到父母的呵护与关爱,然而他们却不得不孤独地、毫无自信地生活在缺乏“监督”的空巢之家,孩子们的心事无人诉说、无人倾听,渐渐地、渐渐地,他们就不再想了、不再说了。而我愿做他们取暖的烛,静静听着他们的心事,唤醒他们想象的翅膀,温柔鼓励他们:孩子你慢慢来,你慢慢说,我在听。

图为实践成员上课。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钱嘉怡 供图

十五天的教学,孩子们没有让我失望。他们渐渐熟悉、大胆,渐渐爱笑、爱聊。十五天里,他们拿着蜡笔、水彩笔,在白纸上挥洒童真、落笔生花;他们诵读唐诗宋词,大胆说出自己看到的画面与情感;他们听讲世界地理、中国变化,憧憬未来美好,畅谈理想……

我深知,短短半天甚至半个月的课程,远不能传授系统的知识。而我的意义不在于带去多么完善的知识,而是一抹光亮——让孩子们看到时代变化、看到中国精彩,让他们愿意去相信、去好奇、去求索的光亮!支教与志愿宣讲的意义也就在于此。我们在给孩子们带去知识的同时,也在教育着自己、改变着自己。当看到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神,越过破旧的教室窗口,穿透贫瘠的土地看向未来时,这时你会觉得志愿宣讲与支教很有必要。

尽管乡村教育迎来了曙光,但想要真正振兴乡村教育,需要更多人含辛茹苦、满含热情地去完成!乡村教育振兴,从吾辈开始!我愿投身基层基础教育,携闪烁微光,入留守儿童之心!(通讯员 钱嘉怡)

实习编辑:谭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