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职“95后”技术小团队:让青春在复工复产中绽放光彩

2020-05-23高波-

中国青年网金华5月23日电(通讯员胡宇翔 吴京成) 在抗“疫”这场全民狙击战中,机电“工程创新班”3名大三学生以其精湛的专业技能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服务智能制造企业复工复产中,打响了名气,彰显了95后“机电年青担当”,他们的青春在社会最需要的地方绽放了夺目的光芒。

技术服务,贡献青春力量

2020年年初,王志与柯晨浩、王煜格组成技术小团队,进入硕和机器人公司顶岗实习,负责公司机器调试及组装。“在学校里老师告诉我,企业安全生产是根本,调试这个活看着简单,但这个环节却是十分重要的。”为了保证质量,自上班的第一天开始,他们每天早8:00到晚上11:30一直奋战在复工复产到复工能产的第一线,一个个零件组装,一个个环节调试检查,力求万无一失。

转眼,时间到了3月,随着疫情在国际上蔓延,国内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口罩生产企业纷纷从内销转向出口,市场上对生产口罩机器的需求日趋旺盛,这让硕和看到了商机,决定自己生产口罩机。但企业刚刚复工复产,人员短缺、技术滞后等一系列问题让公司领导犯了难。王志与柯晨浩、王煜格三名实习生得知情况后,主动请缨,申请成立口罩生产线技术装调技术小组。

(王志(右一)和王煜格(左一)正在装配调试口罩生产线图片本人提供)

凭借着前期积累的经验,三名同学在车间老师傅的帮助下,开始了新一轮的挑战。口罩机内纷繁复杂的零部件是三名同学遇到的第一个难题。“一台口罩机有9130个大小零部件,我们要清楚每一个零件的作用与位置,这样才能生产出合格的口罩机。”柯晨浩拿着记满各种符号的笔记本,边翻阅边和笔者说,“为了能尽快掌握每一个零部件,我们进行了分类,然后每人各自记一部分,晚上回寝了大家互相抽查。”熟练掌握各个零部件后,到了最重要的环节——组装调试。为了提高效率,三名同学进行了分工,王志负责组装、柯晨浩进行调试、王煜格随时协助两人所负责的环节。

为确保半个月内交出合格的医用口罩生产线,团队“白+黑”连续奋战在车间,一天十五六个小时是家常便饭。组装调试累了,三人轮换岗位接着干;手上磨出了口子,创口贴一贴继续工作……这一幕也成为了他们那段时间的常态。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三名同学的共同努力下,首条生产线完成组装调试,送至企业投入生产,当日便生产了80万只口罩。

(柯晨浩(左一)、王煜格(右一)正在装配调试口罩生产线图片本人提供)

“现在我们每天能生产调试一台口罩机,每台口罩机每分钟能生产80100个口罩,一天就能生产近120000只口罩。”王志说,“在这个特殊的时期,我们能用自己的力量服务社会是最值得骄傲的事情了。”凭借着这股不怕苦、不怕累的拼搏劲儿,三人的名气也在公司内逐渐打响。实习期未结束,公司就破格与他们签订了就业协议。

青春无悔,绽放绚丽光彩

“能在实习的时候就担当此重任,作为一线技术骨干人员参与到口罩机生产真的很不容易。”短短三个月,从一名实习生变为一线骨干,王煜格表示,这与之前在创新班的学习是密不可分的。“以前在学校就经常通宵备战训练,我们把这种吃苦耐劳的精神带到了企业工作中,收获也是非常巨大,当初的付出如今有了回报,我们感到一切都是值得的。

(在备战技能竞赛的技术小组成员图片本人提供)

“工程创新班”是学院的“王牌班级”,学生人人参赛、申请专利、参与科研项目,近五年承包了学院30余项国赛中的18项、200余项省赛中的一半;每届学生奖学金获取率70%以上、国家专利获取率90%以上。身在这样的班级,竞争压力可想而知。为获得“工程创新班”学习经历证书这一项特殊荣誉,三位同学在学院以拼著称,为增加备赛训练时间,甘愿一天只吃一餐,实在受不住了就分开吃饭,只为多接触机器设备。最后冲刺阶段,技术小组同学干脆把被子和洗漱用品带到学院训练室,通宵达旦,轮流练习,累了就睡在设备旁。

在校期间,他们多次获得校级奖学金、三好学生、优秀团员、国家励志奖学金、浙江省政府奖学金、星级志愿者等多项荣誉以及多次斩获技能大赛奖项,其中王志获得全国“制造单元智能化改造和集成技术”赛项一等奖,柯晨浩获得浙江省“制造单元智能化改造与集成技术”二等奖。

“我们这个技术团队很有意思,一个参加技能竞赛国赛获得过一等奖,一个是退伍军人,一个是内向专注的‘技术达人’。”柯晨浩同学笑着说道。这个三角的技术小团队,成了硕和复工复产的战斗机。他们不仅在抗“疫”一线充分将聪明才智应用到生产实际,担当起企业技术尖兵和模范引领人的角色,还把这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宝贵的奉献精神传递给了身边的同学,激励着700余名毕业生扎根各自的岗位,应用所学和专长,“硬核”助力企业复工复产,将金职“知行合一务实创新”的精神化为敬业爱岗、执着精进的点滴言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