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工大学子三下乡:穿越千年丝路,探寻文化印记

2020-09-08淳月

中国青年网西安9月8日电(通讯员 陈鸿江 刘睿 古淳月)丝绸之路,作为多元文化交会的沃土,它所滋养的丝路精神也成为了民族文化趋同的内生动力,并已成为中华民族所固有的文化遗传“基因”。

为了对丝路精神的形成、发展和演变进行深刻的挖掘和系统的梳理,追溯丝路精神故事,探寻丝路精神的实践样本,用丰富的红色资源滋养初心使命,弘扬丝路精神,西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组建了“丝路魂•中国梦”实践队,按照属地招募原则,分为3支小分队在7月底奔赴陕西汉中、甘肃敦煌和福建泉州,深入探索丝路精神。

图为实践队员前往汉中市博物馆。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马佳乐 供图

首先,实践队积极探究丝绸之路的产生历史,7月18日,陕西分队抵达丝绸之路开拓者张骞的故里--汉中市。陆上丝绸之路起源于西汉,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以首都长安为起点,开辟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实践队员先后前往汉中博物馆,汉文化博览园参观感受。之后在张骞塑像广场,感受到了张骞这一历史文化符号与整个地区的融合。在张骞纪念馆,城固文化和旅游局党组成员、张骞纪念馆党支部书记张恬伦、张骞纪念馆馆长崔纪军、西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党委副书记高敏与队员们一起参与了挂牌仪式。通过几天的实地考察和实践,大家都对汉文化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更重要的是,沉浸式的体验极大地调动了大家的家国情怀,勾勒出渐渐明晰的“丝路精神”: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

为了更好地聆听丝路的前世今生,7月21日,甘肃分队来到丝路咽喉——敦煌。丝绸之路总长7000多公里,贯穿甘肃全境,境内1600多公里,其中,敦煌作为“咽喉锁钥”,成为了丝绸之路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实践队通过对敦煌莫高、魏晋壁画墓、敦煌博物馆等文化遗产和民俗特点进行参观和了解,对敦煌的辉煌文化和历史有了初步的了解。在学习过程中深切体会到“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意义。尤其是在这样一个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工大学子对“丝路精神”更加有自信,它将不仅仅惠及中国,还有一带一路沿线的国家和地区。这是心怀世界,走向世界的中国方案。努力不忘初心,成就惠及人民,工大学子将在不断的对“中国精神”的学习中,乘风破浪立潮头,百舸争流再逐梦。

图为实践队员前往莫高窟调研。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高小龙 供图

除了陆上丝绸之路,实践队还将目光展望到了海上丝绸之路。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是当时优良的港口城市,有着悠久的航海历史。为了近距离感受铸就东西方文化交流辉煌的海上丝绸之路,7月23日,福建分队来到了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泉州。通过对洛阳桥、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清净寺、府文庙以及天后宫的走访参观,实践队员为泉州当年被马可波罗称为“光明之城”的辉煌历史所深深折服,更对泉州历史悠久的海上丝绸之路文化有了更加深厚的认识。过程中,队员们充分体会到了丝路精神的内核,也深刻明白了在当今全球化潮流之下,“一带一路”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所造福的不仅是中国,更有沿线所有国家和地区,这一倡议也充分体现了“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的新时代中国精神。西工大学子也将在今后的征程中,不断探索和学习“丝路精神”,并努力成为具有国际视野的新时代有为青年,为祖国和世界的发展贡献出属于自己的力量。

在实践过程中,大家通过多样的实践方式,参观走访、制作纪录片、绘制丝路小漫画等,深刻了解丝绸之路的故事,“丝路魂•中国梦”实践队充分感受到了丝路文化的历史底蕴。

实践队员郑雨婷表示:“通过讲解员细致的解说,我们更加详尽地了解了张骞通西域的整个过程。十几年间的艰难险阻,历经绝望又重燃希望,‘凿空’的壮举,张骞的坚韧,中西方的交流和碰撞,再次震撼到了我们每一个人。与此同时,大家对于汉文化的理解更加深入,也认识到了文化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实践队员杨友至表示:“‘洛阳桥,万安桥,一望五里排琨桥。行人不知沧海浪,南来北往乘仙飙。蔡公作成去还朝,玉虹依理横支霄。要问桥有走多久,千古万古不动摇。’从蔡公祠漫步到蔡公像,我们突然明白了这首民谣不仅是为了歌颂蔡襄的功绩,更是表达了老百姓对于和平的渴望。和平,不也正是丝绸之路的初衷吗?丝绸之路也是中国所开辟的一条万安之路!”

在这个文化繁荣,经济发达,平和安定的历史的时代,每位成员都更加理解了“丝路精神”对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积极意义和全球化背景下提倡“丝路精神”的重要性,也深刻感受古代与近现代丝绸之路的强大力量。“丝路精神”源于丝路,终将繁荣于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