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学子社会实践感悟:传承传统文化,有你也有我

2020-08-07逆光

今年的七月没有往年的酷热和聒噪,在淅淅沥沥的雨声中,我的目光盯着窗外的闪过的景色,此时我正在前往安庆的路途中。“一座黄梅城,满城尽是戏中人;一曲黄梅调,谁人不知是安庆。”生于安庆,虽然我极少能够去近距离感受黄梅戏的风采,但是我的童年生活中还是能经常在爷爷奶奶的谈笑之间听到“女驸马”,“天仙配”等等和黄梅戏相关的词语。我的脑海里还残存着电视里一遍一遍地播放的黄梅调。这可能是不少安庆人的共同记忆。而今天我将以一个调研者的身份,前往这座城市,寻觅安庆人的黄梅戏踪迹,感受黄梅戏给这座城市留下的文化烙印。

安庆与黄梅戏有关的艺术中心、博物馆、剧院、会馆比比皆是,这些不仅是黄梅戏对外展示的窗口,更是年轻演员的“实战”舞台。进入黄梅戏博物馆的时候的时候,我就能感受到黄梅戏在当地人心中的地位。徘徊于各个展品之间,黄梅戏的历史便一一地呈现于眼前,兴起于田间地头的黄梅戏,本是劳动人民闲暇时候的消遣,最终能逐渐发展成为我国五大剧种之一,一定有它独特地魅力,才能逐渐被人们接受并喜爱。在这里,我不仅看到了各种和黄梅戏有关的道具,感受到了黄梅戏一路发展的历程,见证了黄梅戏的演变过程。同时这里也收藏有许多著名老一辈黄梅戏演员的遗物,我仿佛还能想象出当时他们在台上的一腔一调,一招一式。如今,斯人已去,但在他们的身后,无数的黄梅戏人,正在为传承这一文化而倾尽全力的付出。此时我的内心除了惊喜,更多的还是对于家乡文化能发扬光大自豪之情。

黄梅戏演出图片 梁少峰摄

傍晚时分,我来到了位于菱湖公园旁边的黄梅公馆。此时的菱湖公园,熙熙攘攘都是前来散步的人群,头发花白的老人相互搀扶着,身旁还跟着活泼好动的孩童,他们的目光或多或少的被公馆时而传出的曲调吸引,或许他们只是听到了一首熟悉的片段。对于老一辈的安庆人来说,黄梅戏在他们的生命里早就已经不是闲暇时光的消遣这麽简单,戏曲给这座城市留下了醇厚的文化古韵。“大街小巷都是唱戏的人,安庆人的生活都是唱着过的。这是他们记忆里永远无法抹去的记忆。我进入了公馆,这是一个偏现代化装修风格的建筑。精致的雅座,充满设计感的装饰物,不远处的吧台可以让你在这小酌一杯。但这些都无法掩盖这里随处课间的戏曲元素,在我进入戏馆之后,我的耳边总是传来黄梅戏的婉转曲调,仿佛时刻提醒着我,在这里黄梅戏永远是主角。不多一会儿,今晚的演出就开始了,昏暗的灯光和舞台的明亮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台上的演员,和台下的观众都是今晚的主角,观众负责欣赏,这是对演员最大的鼓励和尊重,演员则用心地演出,让自己在台下的积累在舞台上充分的展示。

黄梅戏演员后台化妆 梁少峰摄

李萍老师和实践队成员交流 梁少峰摄

或许我们很难发现,演员在台上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离不开他们一次次地练习,他们的眼神里满是热爱,不仅热爱黄梅戏这一戏曲文化,更热爱涵养孕育出黄梅戏地这一座城。而台下和我一样目不转睛的观众,三三两两的人结伴在一起泡一壶茶,或跟着哼唱几句黄梅小调,悠闲惬意。离开之际我跟随着工作人员来到了后台,在这里我看到了不一样的黄梅戏人,褪下了浓厚的妆容,他们在台下相互交流着生活的趣事。他们不仅是舞台上的主角,也是自己生活的主角。从他们口中,我才知道,他们有的人已经在黄梅戏这条道路上走了几十年,有的人则是从小就接触黄梅戏。对于他们而言,黄梅戏既是事业,也是生活。他们不仅有舞台上的光鲜,也有日常生活的琐碎枯燥。平凡且伟大,这是我此时的想法。逆着人群我又在夜色中离开了公馆,婉转的黄梅调,穿梭的人群,公园里郁郁葱葱的树木皆是安庆这座小城的一部分,此时我最大的希望就是黄梅戏这种文化传统能够以这种最平凡的方式陪伴每一个安庆人。

我的眼神再次在窗外飞逝的景色中迷离,此刻我又踏上归途。(通讯员 高孟涛)

一审编辑耿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