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环境保护,助力海南生态文明建设

2021-09-17

中国青年网三亚9月17日电(通讯员 雒焕新)7月9日至7月11日,海南热带海洋学院2021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重点团队——“碳中和”背景下海水养殖对海洋碳汇影响调研实践团队,前往海南新村港、黎安港开展“‘碳中和’背景下海水养殖对海洋碳汇影响调查与海洋环境保护及‘蓝碳’知识宣讲”社会实践活动,保护海洋环境,助力海南生态文明建设。

又是一年盛夏之时

在过去的两年里,海南热带海洋学院海洋科学技术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一直专注于海洋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先后成立西岛TOC调研小分队、”海洋环境保护“海南陵水新村湾水质环境调研团,开展以海洋环境调查与保护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并取得了不错的成果。又是一年盛夏,海南热带海洋学院海洋科学专业学子放眼于“碳中和”这一国际背景、将暑期社会实践与专业知识相结合,以海洋环境保护为宗旨,探究海水养殖与其周边海水水质变化的关系以及其对该地海草床生态系统的影响,这对于制定海草床生态系统保护政策、改善海洋环境问题,增加海洋碳汇、早日达成“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海水调查意义重大

本次所选取的实践地点海南新村港、黎安港都为天然的潟湖海湾,具有很好的代表性和调研价值。团队结合渔港内实际地形、养殖鱼排分布状况,并参考相关学术论文进行了此次海水调查站位的选取。每个站位采集的海水样品主要包括:DO、COD、CH4、N2O、Chl-a和营养盐五项(三氮、磷酸盐、硅酸盐),并使用WTW多参数水质分析仪测定实时海水温度、盐度、溶解氧、pH等参数,使用水深仪测量站位实际海水深度、使用风速仪记录实时风速。团队还在港内海草床区域设置观测站位,用于采集沉积物样品并观察、记录这一重要海洋碳汇的生长状况。

图为实践团队在养殖鱼排旁采集海水样品。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廖一林 摄

通过这两天的调查、采样工作,实践队员们对新村港和黎安港的海域概况有了脱离文献资料之外真实的认识。团队观测到新村港港内水质状况总体良好,海水较为清澈,水浅约1米处便可以看到海星成片躺在海底。而在养殖鱼排周边,水面有漂浮的塑料、泡沫等垃圾,扑面而来的是混合着鱼腥味的难闻气味。队员们在征得渔民大叔的同意后登上鱼排与其进行交流,了解了渔港内用鱼排养殖的水产品的大致种类和日常所投放养殖饵料的成分,这为团队日后分析实验数据提供了佐证材料。港内海草床区域大部分海草长势良好、绿意正浓,而有小部分海草枯萎变黑,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否与海水养殖有关,这有待团队日后的分析;所采集沉积物呈黑色且随深度增加颜色逐渐变深,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

图为实践队员在现场采集沉积物样品。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郑忠陆 摄

黎安港则不同于新村港,水交换能力较差、海草床覆盖面积较小,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团队观察到近岸数十米的范围内海水都呈灰黑色,并伴有臭味,向当地人询问得知这是居民生活污水及下水排放所致;港内原有养殖鱼排也因严重影响水质环境已被政府拆除,行船至港内目前水体恢复状况良好。

记录海水实时参数、采集海水样品并对其各种组分进行实验室分析、观察海草生长状况,采集沉积物样品、分析其间隙水中各种成分,这对于实践团队日后更加全面客观的分析和评估海水养殖对海草床这一重要“海洋碳汇”的影响情况有重要作用。

胸怀海洋心系民众

保护海洋环境凭一人之力亦或是一个团队的力量是不够的,这需要全民的参与。在采样工作结束之后,实践队员们便携带宣传手册与海报,在当地居民与游客活动较为集中的公园、景区、集市进行了海洋环境保护及“蓝碳”知识宣讲活动。通过向群众讲述国家相关现行政策,科普海洋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希望以此提高当地群众保护海洋环境的意识,使得海洋环境有所改善;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来为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建议,加快该地经济发展,为群众办实事,为推动海南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图为实践队员向当地居民进行知识宣讲。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郭雨昂 摄

据沟通了解,当地居民普遍认为养殖鱼排对海水水质影响较大,但这是渔民们赖以生存的方式,只能通过不断改良养殖方式来降低这种影响,这也需要当地政府相关部门开展有关教育培训活动和协调治理。很多居民和渔民也都表示愿意通过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养殖方式等使得环境变得更好,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游玩。

图为实践团队在新村港码头的合照。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李霞 摄

一审编辑:刘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