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赴湖北省黄石市阳新县五村开展专题调研

2023-08-08想做小锦鲤

中国青年网武汉8月8日电(通讯员 王一曲 章熠扬 王刘怡)“党建触角进湾组,党员服务跟到户。”阳新县,位于湖北省黄石市东南部,承载着厚重的红色历史。近年来,阳新县赓续红色基因,依托良好的党建基础,积极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体系,以微小单元激活乡村治理新引擎,将党组织的“神经末梢”延伸至湾组,创新探索出“党建引领湾组治理机制,激活乡村治理新动能”的乡村党建发展新路径,以高质量党建为乡村振兴聚势赋能。

7月24日至26日,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建引领乡村振兴”专题调研实践队在指导教师李华教授的带领下走进湖北省黄石市阳新县官塘村、花果村、港下村等五村,开展专项实践调研,归纳总结党建引领乡村发展的“阳新经验”。

 

党建引领组织兴,激活乡村治理新动能

田间小路干净宽敞,路边花卉竞相开放,村民房屋错落有致。走在自古就有“长乐园”美誉的陶港镇官塘村田间巷头,满目皆是一派生机勃勃的动人景象。阳新县陶港镇官塘村党支部书记侯安坚向实践队员讲解道:“官塘村村貌焕然一新来之不易,是村委干部、党员和村民群众共同努力的结果”。官塘村党员干部与村民群众共同建设美丽乡村,先后完成了几千平方米的危房拆除,村民群众积极参与,没有上访的情况。

官塘村是湖北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试点村,近年来积极推进党建进湾组“七进七促”工作,践行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的共同缔造理念,成立村民理事会、乡贤联谊会、湾组评议会、巾帼志愿服务队等“四会两队”村组自治组织,让每名村民协商议事有平台、有渠道、有依托。“村里成立的乡贤理事会,通过祭祖、春节等时间点,将村里的能人们联结起来,发挥能人作用,招商引资,促进乡村发展。”侯支书坚信,只有党员发挥好先锋模范作用,时刻坚持与群众商量、群众说了算,努力解决群众心坎事,才能将村里的思想融为一体,更好地动员群众参与乡村振兴,推动乡村治理效能迈向新的台阶。

驻村干部接受实践队访谈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王一曲 摄

实践队实地走访官塘村村史馆、文化长廊和休闲广场,并对当地党员干部、群众进行了问卷调研与采访。划分6段的港道建设监督管理、物质精神双激励的榜样共学、精神文明典范的“最美”挖掘......事事有回应,件件有着落,人人肯奉献,官塘村的“长乐园”早已成为群众的“幸福园”,不断绘就乡村振兴的“富春山居图”。

 

一座堡垒助脱贫,一班干将促振兴

花果飘香山峦间,蓝绿相映笑开颜。漫步山水绿地间,实践队员们难以相信,“花果花果无花果,夜晚出门摸瞎火,村庄污水横着流,邻里吵架天见愁”是对曾经花果村的描述。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花果村的蜕变离不开能人的回乡奉献。

选贤任能调班子,招商引人创增收。花果村以党建工作为主线,严抓村党支部建设,通过镇党委撤换过去“不作为、慢作为”的“两委”班子、借助村规民约寻找整合村族凝聚力的纽带,吸引群众自觉向党支部靠拢。“梁三学支书之前在镇上做生意,他话不多,有闯劲,敢于较真,敢于触碰矛盾,经过充分考察,请梁三学同志回村做工作”,盛书记向实践队分享道。作为乡亲们的领头人,花果村老党支部书记梁三学自掏腰包建成了村里第一个文化凉亭,获得了村里群众的认同,“我们鼓励村里的党员干部和群众节约资金、自己动手美化乡村。游客多了,村里经济也跟上来了。”

实践队与村委干部进行座谈交流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王一曲 摄

村里的刘支书曾应征入伍,退伍后回阳新矿山做管理运输工作,具有企业管理的经验。“我的父亲参与过抗美援朝,从小父亲教育我,做人不能只顾着自己得到,要时刻有为别人服务的思想”,刘支书在回忆回乡经历时激动地谈道。“梁支书说他缺乏村委工作经验,想要我回村协助工作,从那之后,我回到了村庄,和他一起建设村子。”

此外,花果村村两委班子以实际行动为村子谋福利,积极吸纳社会资本、充分发挥人脉优势、主动招商引资,真正实现一班人带动一群人,一群人带富一村人的振兴之梦。

“乡村振兴的动力不是松散的群众,而是组织起来的群众”,盛书记说道。从“花果无花果,花果不飘香”到如今的“橙黄橘绿花果村,百年橘树挂新果”,花果村党员干部们将继续带领群众写下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实干”注脚。

问计于民定规矩,移风易俗谱新篇

港下村曾被称为以矿为生的“鄂东南第一村”,然而伴随着资源枯竭、生态破坏等问题,该村一度陷入困境。“要想发展好,港下村的发展就必须要走出环境的限制,而如何把群众的思想观念提上去,是村里能否转型成功的关键一环。”当和实践队谈起港下村曾经的过往时,村党支部书记柯昌盛如是说。

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里所展示的《港下村村规民约》《港下村家风家教规范》《文明理事会红白喜事制度》《村规民约》等制度,便是经过村委会充分讨论、制定下来,并在全村党员群众代表会上逐条通过而形成的“民定规矩”。座谈会上,当谈起港下村发展过程中村干部发挥的重要作用时,村党支部书记柯昌盛打趣说道:“想要发展好,就必须做乡亲们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儿,我们村干部都是‘店小二’。”

然而制度实行之初,村民们心里也曾有类似“简单了没面子”的顾虑。面对这种情况,港下村党总支号召全村党员开展以帮政策咨询、帮产业发展、帮社会维稳和邻里矛盾调解、帮对象户做好环境卫生工作、帮计划生育工作、争做优秀党员为核心的“五帮一争”活动,率先为村民们做出表率。“不办无事酒,不搞一刀切”,港下村将红白喜事控制在“娶亲嫁女、参军考学、老人去世”六方面,把民俗传统的“情”与新时代文明的“理”相融合,真正做到柯书记所说的“移风易俗不是强迫大家改变,而是带领群众跟上时代”。

从质疑排斥,到如今如今乔迁不请客、做寿不送礼已成常态,看到港下村的巨大变化,实践队员们纷纷感慨道:“党员干部带头行,人人争先氛围新,港下村的治理妙计让我们受益匪浅!”

 

“青山”“金山”同发展,争做湾组“当家人”

南依钟山,北邻富河,农家休闲庭院花团锦簇,水产养殖基地整齐划一,这便是“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国家级森林乡村”——黄石市阳新县龙港镇汪家垅村。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汪家垅村便把发展的目光定在了这千亩土地上。“别人看到田里全是草,我看到田里全是宝。”原村支书汪承钻笑着说道。近年来,汪家垅村制定了“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方案,选举理事会、监事会,成立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通过“支部引领,干部带头,村民持股”的方式,为产业发展注入“活水源”。凭借着这千亩土地,村里引入老板发展蔬菜、水果产业,效益立竿见影。

村里的产业兴了,村庄也要“美”起来。汪家垅村两委班子积极鼓励村民参与湾组公共事业和公共资源的管理,做好湾组”当家人”。通过探索建立“积分”机制,家家门前张贴包卫生、包环境、包秩序“三包”责任牌,在“一月一评”的机制中奖励先进,推动村民共同参与湾组建设。“以前村里每人都只顾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如今环境越来越好,我们茶余饭后也有了散步休闲的好去处。”看着家乡的水越来越清,林越来越密,游客越来越多,村民们的幸福指数也不断提升。

“敞山门,笑迎八方宾朋;栽梧桐,喜纳百凤来栖。”亲商、重商、扶商、护商的投资环境,开放透明的政策氛围,高屋建瓴的发展规划,人人当家做主的良好氛围......村两委带领下的汪家垅村赢得了实践队员们的纷纷赞叹,也让实践队员们深刻意识到党建引领下村庄规划设计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共同见证乡野家园的美丽蝶变。

实践队在汪家垅村走访调研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王一曲 摄

 

帮办代办暖民心,“乡村旅游”开新局

仙岛湖畔,云雾缭绕,党员担当,画出最大同心圆。“村里富不富,不仅靠村两委,也靠党员和村民群众”,高山村骆支书向实践队员分享道。高山村村委积极推进“党建七进湾组”,促进党建引领湾组治理的制度建设,构建起“党总支—党支部—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四级党组织架构,依托“红色议事厅”设立“周一窗口”,真正做到“党员点对点对接群众需求”。

“2023年移民费至今未到账,经村分管干部核实将于七月份左右发放”““卫生院看病费用无法报销,经操作已为其一家新农合补办成功”“老房子有漏水现象,党支部定为‘较急’事项,已由村委员于6月11日完成办理”......翻开高山村党员志愿服务站的“先锋办”服务手册,无数张记录单清晰明了地记述了群众反映问题的具体事宜、责任人、服务过程及评价。每周一由党小组确定一名党员坐岗,每件事由党支部按照轻重缓急分类办理,高山村的“周一窗口”生动展现了新时代乡村振兴过程中“党建+先锋服务”的良好风貌。

党建促进“机制领跑”,开启乡村旅游新局面。“基层党组织坚强有力能够弥补资源的不足。”骆支书常常往返于村镇之间,密切关注国家政策与市场走向,结合高山村实际情况,制定产业发展规划。骆支书提及,“村里缺高端民宿,要找外来老板发展乡村旅游,同时带动村里农家乐发展。”为此,村委班子持续加大对外招商引资力度,带领村民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增加村民收入,通过产业振兴将钱装进村民口袋。

“一个支部一座堡垒,一名党员一盏明灯。”村委干部带领高山村党员积极调研学习湖南、浙江、江苏等地产业发展经验,善用资源,使党员群体各显所长。党员率先垂范让地基,引领村民群众参与集体经济发展,汇聚成了高山村赋能助力乡村振兴的强大力量,推动高山村实现了由“贫穷落后”到“全民小康”示范村的蝶变。

扎根基层,履践致远。“乡村振兴谱新篇,且看阳新红旗展”,正如“阳新”之名,喷薄朝阳,已然从新时代地平线上冉冉升起。实地考察,深入调研,生动的田野“思政课”让实践队员们深切感受到党建引领下乡村蓬勃发展中振奋人心的力量。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李华教授表示,做好基层调查研究,同学们既要走出“理论殿堂”躬身田间地头,更要将真故事、好经验提炼为理论成果,做到“真调研”“调真研”。

党旗飘进湾组千家万户,党员连起乡村千百人民,“阳新五村的生动见证,让我们从乡村巨变一角看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党建引领乡村力量崛起的宏伟蓝图”。红入人心,红领振兴,阳新之治,激励着实践队坚守初心不断奋进,在基层经验的总结归纳与淬炼中,驶向党建引领乡村发展的美好未来!

实践队与调研地受访者合影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王一曲 摄

实习生 赵梓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