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理工大学:青春助力乡村振兴,实践谱写时代华章

2020-09-04创科

中国青年网沈阳9月4日电(通讯员 王语涵)时逢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为助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生动感悟新时代青年肩负的历史使命,八月上旬,由沈阳地区的大连理工大学学生组建“情系乡村,连理沙金”社会实践团队,前往康平县沙金台乡进行实践调研,跟随驻村工作队走村入户,考察了近几年沙金乡发展牛羊养殖、家禽果树共养等取得的成果以及农村教育、卫生健康的发展情况,力行精准施策解难题,在实践中诠释家国情怀,践行青年人的责任与担当。

主动走村入户,精准帮扶顺民意

实践队到达当地第一天,在沙金乡政府会议室与扶贫干部们进行深入交流,了解到全乡12个行政村的230户贫困户已经脱贫,目前重点工作是持续采取帮扶措施,多方案协同并举,加快群众致富步伐。随后,在上沙金村驻村工作队员和村两委委员的带领下,同学们深入贫困户家中,帮助计算收入情况、梳理遇到的瓶颈难题和产业发展思路。贫困户家的显眼位置都有“四上墙”,即贫困户档案、明白卡、扶贫政策、医疗保障四上墙,家庭详细信息、享受的精准扶贫政策等一目了然。对照墙上内容,同学们根据政府发放的困难补助、粮食直补等补贴,加上贫困户的各项产业收入,估算每户家庭的年人均收入都能达到五千元以上,超过当地现有贫困标准每人4121元/年。脱贫户宋晓光家在沈阳市财政局的帮扶下,养牛十二头,每头牛的市场价约三万元,仅养牛产业一项就可实现全年收入三十万元以上,他爽快地告诉同学们:现在国家政策好,只要勤劳踏实肯干就一定能脱贫致富,现在我脱贫了更得好好干,带领全村人把日子过得更好,回报国家和这么多人对俺们的关心。昔日的贫困户变为致富带头人,同学们在走访其他农户时积极宣传他的示范引领作用,让广大群众树立起幸福生活要靠自己创造的新观念。

图为实践队跟随驻村工作队入户调研农户发展产业和收入情况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王枭 摄

践行扶志扶智,鼓舞人心生动力

为帮助农村儿童健康成长、助力当地基础教育发展,实践队征求乡里意见前往东窑村的几户贫困家庭捐赠文具用品,并开展“公益课堂”教学活动。在刘思雨、刘帅姐弟俩家门口,随着几声狗叫,一个帅气的小男孩跑出来迎接大家。姐弟俩相差一岁,父母常年不在身边,靠年迈的奶奶照顾着,实践队通过线上线下已经帮扶了他们有一年时间,这次见面发现弟弟不再羞怯,个头也长得超过了姐姐。实践队教姐弟俩拿起画笔,描绘自己梦想中的家乡:宽阔平整的道路,错落有致的民居,山清水秀的环境,鼓励他们好好学习,把自己的家乡建设得像画里的一样美!还帮助他们辅导作业,设计了科学小实验,向孩子们讲述其中原理,让科普知识教育从小抓起,激发孩子们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提升学习兴趣。此外,实践队还主动联系了在成都理工大学、大连大学、渤海大学等高校就读的农家小伙伴,大家在一起快乐地交流研讨,坚持防疫、学习两不误,热切期待早日重返校园。在国家政策支持下,越来越多的农村学生走进大学的殿堂,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同时,农村孩子上大学进一步改变了村里人的思想观念,他们学有所成之后会回报家乡,成为乡村发展、科技兴农人才队伍中最坚实、最接地气的后备力量。

图为实践队在农户家慰问并开展“公益课堂”活动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王枭 摄

发挥专业特长,调研产业助升级

针对西扎哈气村委会办公电脑卡顿问题,实践队根据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帮助重新安装了电脑系统,近年来,计算机在农村办公中不断推广应用,贫困户退出、返贫预警等信息全部实现电脑系统操作。智能手机成为农民的“新农具”,打开了农民放眼看世界的通道,实践队在调研过程中,发现有很多人不太会使用手机功能,同学们帮助下载APP,从微信、购票入手,教会农民视频通话、网上支付,利用手机上网查询政策、学习技术,提高农民获取信息和服务的能力。在脱贫户刘大新家,他的家禽果树共养产业让同学们大开眼界,近十亩的寒富苹果套着纸袋,一眼忘不到边,树下上百只鹅雏在等待主人喂食,不远处的小水塘里有成群的大鹅在嬉戏,已经到了可以出栏销售的时候。他说:这些农活苦点累点不算啥,最愁的就是销路问题。同学们一方面向他介绍电商蓬勃发展的态势,需要加强农产品宣传,拓宽销售途径,另一方面积极与乡政府沟通,签署“大连理工大学社会实践基地”共建协议,将聚焦当地面临的农产品供需信息不对称、销售困难等问题,规划深度合作,组建学生创业团队,开展系列产品包装、视觉统一传播、整合推广渠道等营销助农活动,促进生产经营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帮助农户打开市场、扩大销路、增加收入,与沙金人民一起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生活富裕”的目标迈进。

图为实践队成员考察家禽果树共养产业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王语涵 摄

一审编辑 刘圣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