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课堂进社区 创新教育萌新芽

中国青年网武汉8月1日电(通讯员 占金津 彭康菊 胡翱)为帮助小朋友们提升科学素养、培育创新精神,7月8日起,湖北工业大学职业技术师范学院“炬才”服务队前往武汉市江岸区高雄社区、洪山区丽岛社区,协助社区开展“物理小天地”系列暑期特色科普课堂。据志愿者介绍,课程本着“动手动脑、快乐体验”的原则,用通俗的讲解、有趣的实验带领小朋友们探秘“无处不在的大气压”以及“声音的来源”。

探秘:无处不在的大气压

“大气压真的无处不在啊,太神奇了!以后老师能不能多来给我们上课?”居住在高雄社区的一位7岁小朋友向授课志愿者张宇航如是说。7月8日上午,志愿者来到高雄社区开展“物理小天地——无处不在的大气压”暑期特色科普课堂。

“两个金属半球合在一起,拉一拉,能拉开吗?”“能!”“将它们合在一起,抽出中间的空气、关上阀门后,试着拉一拉,能拉开吗?”“不能!”志愿者与小朋友们在一问一答的互动中重现了在大气压领域著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

小朋友们纷纷举手向志愿者提出“什么是大气压”“大气压离我们的生活远吗”等问题,志愿者耐心地为他们答疑解惑。志愿者向小朋友们介绍了生活中与大气压有关的现象,带领小朋友们初步感知大气压强的概念。

实践是理论的基础,理论必须接受实践的检验。为进一步让小朋友们感知大气压的存在,在动手实践中寓学于趣,志愿者指导小朋友们依次开展了“覆杯实验”“手动喷射器实验”“吸管运水”“吹乒乓球接力”等趣味实践。在实践过程中,家长与小朋友们默契配合,积极展示。家长评价道:“这些简易的物理小实验,不仅丰富了孩子们的科学知识,让他们亲身体会到科学的神奇,更培养了他们的科学品质与探索精神。”

图为志愿者与小朋友们一起做“无处不在的大气压”主题物理实验。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王语嫣 摄

探秘:声音的来源

7月18日上午,志愿者在丽岛社区服务中心开展“物理小天地——声音的来源”暑期特色科普课堂,带领小朋友们思考声音的来源。

老师的授课声、树上的蝉鸣声、雨水的滴答声、汽车的轰鸣声……课上,志愿者播放了数段来自生活中的录音,邀请小朋友们思考声音的来源。“我知道,我们人类的声音是从喉咙里发出来的。”“汽车轰鸣声是从喇叭发出来的。”小朋友们积极认真地回答志愿者的问题。

志愿者肯定了小朋友们的回答,但指出学习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通过观察尺子的振动、抚摸发声时的喉结,志愿者引导小朋友们发现这些声音来源的共性——声音是通过振动产生的。

为使小朋友们更深入、直观地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志愿者设计了“玻璃杯演奏”“纸杯电话”这两个趣味物理实验。

在桌面上摆放数个盛着不同高度水柱的玻璃杯,用筷子敲击玻璃杯,就可以发出不同音调的声音,这便是“玻璃杯演奏”实验。在志愿者的协助下,家长和小朋友们均成功地用玻璃杯敲击出了简单的曲子,悦耳的旋律从活动室缓缓传出。“小朋友们仔细观察玻璃杯内水面的波动,水面的波动反映出了玻璃杯的振动,这是‘振动产生声音’的一种体现……”实验中,志愿者也不断深化小朋友们对声音来源的认知。

小朋友们还利用一次性纸杯和毛线制作“纸杯电话”,并在志愿者的协助下分组开展趣味游戏——用“纸杯电话”传递悄悄话。一位小朋友通过“纸杯电话”向志愿者悄悄说:“老师,我今天学得真开心。”

“我们通过简单有趣的物理小实验,潜移默化地培养小朋友们对外部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兴趣,让小朋友们在科学的世界里毫无束缚地自由徜徉。这是我本次授课的初心,也是我对本次课堂的期望。”课后,志愿者胡钰钊自我评价说。

图为志愿者与小朋友们一起做“声音的来源”主题物理实验。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唐海霞 摄

社区的感谢信中写道:“一群有志青年的到来,为小朋友的暑假生活增光添彩,很好地诠释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

一审编辑 王凯婕

实习生 郭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