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武汉8月18日电(通讯员 刘嘉欣 占金津 胡翱)为学习、传承老一辈学者艰苦奋斗、锐意创新的精神,6月15日起,湖北工业大学职业技术师范学院“炬才”服务队志愿者在洪山区湖工社区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分别与冯联杰、陈洪、王为、袁安梅四位老教授座谈。座谈内容涉及校情校史、奋斗故事、期望寄语,以期青年大学生能够谨记长者教诲,不负青春所望。
组建学校 矢志不渝
“这份职业,我把他当成了一心一意、矢志不渝的事业。”原湖北工学院副院长冯联杰教授从一毕业就来到湖北农业机械专科学校就业,到着手参与了湖北工学院的合并组建,到2004年见证其更名为湖北工业大学,再到如今湖工大70周年校庆,66年间,冯教授始终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
回忆起从办学初期的芦席棚到现在现代化的教学大楼,冯教授将组建学校这份成就归纳成了就业、职业、事业。他说:“要把握好就业、职业、事业之间的关系,只有将你的职业当作可以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来做,才能真正地做好工作。你们一旦将任何益事当成事业去干,定能青出于蓝、深孚众望。”
“有人问我,为啥八十多岁了,精神还这么矍铄。我的答案就是经常和青年大学生们在一起,被他们的青春活力感染了。”冯教授得意地说着,“包括现在,有学生要来和我面对面交流,我都非常愿意。”
图为志愿者正在采访冯联杰教授。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占金津 摄
办好教学 兢兢业业
“那时,我们现在的二教,还是一片水田。因为学校旁边建有飞机场,所以教学楼都建得不高,只有两三层。飞机飞过教学楼时,老师们得中断授课,停下来两三分钟。”陈洪教授回忆起1985年刚入职时学校的艰苦条件,还是十分感慨。但是他表示,条件再苦也得钻研教学,发现问题以期解决问题。
那时大多数学校都把铸造、焊接、锻压、热处理分为四个专业,但是陈洪教授所在团队了解到当下企业需要的是“小通才”,这四块内容缺一不可,便着手编写集四个专业为一体的热加工专业相关教材,这一本教材之后沿用了几十年。
谈起当初教过的那些优秀学生,陈洪教授神采奕奕地说:“我们当初的学生,不论是搞科研、从政、办企业,都有领头羊,这就是我们学校教学质量的体现。”
陈洪教授也对如今新时代的学子们提出了建议和期望,他说:“在学习生活中,一定要学会和自己比,戒骄戒躁才能稳步进步;还要明白自己的价值取向,懂得感恩。”
图为访谈后志愿者与陈洪教授合影。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占金津 摄
改善条件 无谓报酬
“那时候教学条件都很简陋,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我和其他教师去企业、去废品堆里收集各种零件,建造了零件陈列柜,将零件清理后放入陈列柜,让学生学习那些零件的原理及损坏原因。”王为教授谈到,这些行为都没有报酬,全凭着她和同事们对待工作的热情。在王为教授一行人的努力下,用于教学的陈列柜得以建立,且直到如今依然留存在湖工校园内。
王为教授自27岁与爱人来到湖北工业大学,30余年来,他们一起见证了湖工的变化,与湖工共同成长。她自豪地说:“工作这些年,教学环境、硕博点建设、师资队伍、教学方法、实验室等教学条件都有了显著改善。”
在王为教授等一众前辈的努力下,湖工有了更好的平台,对教师、学生以及专业技术的发展都有很大的推动作用,用王为教授的话来说:“这是一件大事,一件不求回报也要做的大事!”
为校争光 齐心协力
袁安梅教授是第一位从外省调到湖北工业大学的老师,在湖工度过了32个春秋。
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之际,袁教授等人组织拍摄了一条以“侨心向党,庆百年华诞”为主题,反映8位湖工老中青归侨侨眷故事的视频,在省内获得良好反响。此外,湖工两篇侨联的稿件也被中国侨联采用,成为了湖北省唯一一所连续两年被中国侨联采用稿件的高校,并获得了一等奖、先进集体等荣誉。谈到这里,袁教授感慨道:“我们都是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的,发展到今天非常不容易,是大家齐心协力,从各个方面为校争光,才有了今天的湖工。”
“我衷心地希望新时代的青年学子们要勇敢地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沿着老一辈先进的足迹,志存高远,脚踏实地。”袁教授对新一代青年学子提出恳切希望。
和老教授们交谈过后,志愿者朱景麟说道:“采访老一辈学者,总是能从他们饱经沧桑的脸上看到过去的峥嵘岁月,能够感受到他们看过时代飞跃的目光,以及对待事业的坚定与坚持。在将来,我也会以他们为榜样,不断鞭策自我、实现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