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时代青年“渡江精神”传承现状及对策研究的调查报告

2022-12-09挺秃然的

报告名称:新时代青年“渡江精神”传承现状及对策研究

学校:合肥工业大学

指导教师:檀江林 徐姗姗

作者:汪宸宇 徐海燊

摘要:渡江精神发轫于伟大建党精神,锻造于渡江战役,对新时代青年厚植爱国情怀、赓续红色血脉,实现明理、增信、崇德、力行具有重要教育意义。“重走渡江胜利路”调研服务团追寻习近平总书记安徽考察路,将“渡江精神”在新时代青年中的传承弘扬现状与创新运用路径作为主攻方向,梳理以“坚定信念、革命到底,军民团结、奋勇争先,攻坚克难、勇于牺牲”为内核的渡江精神对新时代青年成长的启示借鉴,厘清渡江精神传承弘扬面临的挑战,并从渡江精神的政府主导力、社会传播力、教育感染力和家庭渗透力等四个维度出发,总结凝练相应对策建议,多维共促渡江精神在青少年群体中的创新运用与弘扬发展,为革命精神谱系的传承弘扬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渡江精神;新时代青年;成长启示;对策研究

一、绪论

(一)选题背景

渡江战役是解放战争期间人民解放军继战略决战后,对国民党军进行战略追击的首个战役。1949年4月20日至6月2日的43天中,人民解放军第二、第三野战军以伤亡6万人的代价,歼灭国民党军11个军部、46个师共43万余人,解放了南京、上海、武汉、南昌等大城市,以及江苏、安徽两省全境、浙江省大部及江西、湖北等省部分。渡江战役彻底粉碎了敌人“划江而治”的战略企图,避免了中国再次出现“南北朝”割裂局面,是中国革命从以农村为中心向以城市为中心转折的标志性战役。百年赶考路,从未忘“渡江”,军民在渡江战役中淬炼的以“坚定信念、革命到底,军民团结、奋勇争先,攻坚克难、勇于牺牲”为内核的“渡江精神”,时至今日,依旧启示、激励新时代青年勇立潮头,不断开创未来。

1.落实党中央文件精神,喜迎党的二十大

2022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的意见》,提出应当强化历史认知,从党的百年奋斗中,看清楚过去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怎样才能继续成功,更好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研究渡江战役历史,探究“渡江精神”在新时代青年群体中的启示借鉴与传承弘扬路径,高度契合党中央对于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的文件精神。


图为指导教师为实践队员介绍渡江战役形势图。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王淑娴供图

2.追寻总书记视察足迹,增进“两个确立”情感认同

2019年9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香山革命纪念地视察时强调:“要继承和发扬老一辈革命家‘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的革命到底精神,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勇于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坚决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使中国号这艘巨轮继续破浪前进、扬帆远航。”2020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合肥渡江战役纪念馆视察时深情地说:“渡江战役的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船划出来的。任何时候我们都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都不能忘了人民这个根,永远做忠诚的人民服务员。”2022年8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考察时指出:“辽沈战役胜利是东北人民全力支援拼出来的,淮海战役胜利是老百姓用小车推出来的,渡江战役胜利是老百姓用小船划出来的。”习近平总书记每到一处视察工作,都会前往革命场馆参观学习,充分彰显党中央对红色基因传承的高度重视。作为新时代青年,应自觉知史爱党、知史爱国,紧跟习近平总书记步伐,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拥护“两个确立”,从百年党史中汲取奋进力量,不断增强对红色文化的情感认同和价值共鸣。

图为实践队员在回民村起渡点与回民老船工董玉发(左六)合影。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徐海燊 供图

3.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

2021年第19期《求是》发表习总书记重要文章《用好红色资源 赓续红色血脉 努力创造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新业绩》,强调“要始终赓续红色血脉,用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鼓舞斗志、指引方向,用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定信念、凝聚力量,用党的历史经验和实践创造启迪智慧、砥砺品格,继往开来,开拓前进,把革命先烈流血牺牲打下的红色江山守护好、建设好,努力创造不负革命先辈期望、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新业绩。”中国共产党人在百年奋斗历程中锻造的以“渡江精神”为代表的伟大精神谱系,是引领青年健康成长的最好营养剂,是促进青年成人成才的最佳教育范本。

(二)选题意义

1.理论意义

(1)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以实证调研为方法,梳理“渡江精神”对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启示借鉴;

(2)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学、历史学、社会学、法学等相关理论,深入研究革命精神育人的学历基础,力求构建新时代青年传承弘扬“渡江精神”的有效路径。

2.实践意义

(1)伟大战役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助力伟大胜利,虽然今天时代变了,条件好了,但我们为之奋斗的理想和事业没有变,“渡江精神”至今仍闪烁着耀眼的光芒。理想之光不灭,信念之光永存!组织青年大学生重走渡江胜利路,感悟“渡江精神”时代内涵,汲取启示借鉴与前进力量,实现明理、增信、崇德、力行;

(2)为类似革命精神在青年群体中传承弘扬提供有效借鉴。传承弘扬伟大“渡江精神”,旨在锤炼新时代青年道德品格,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自我定力,矢志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品味的人生;

(3)帮助青年理清历史脉络、汲取经验智慧、坚定理想信念,引导青年大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读无字之书,锻炼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增强多样本领。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本团队以实地调研获得的数据和信息为依托,深度了解“渡江精神”时代内涵及对新时代青年成长的启示借鉴,梳理新时代青年红色精神传承弘扬中的困境,构架“渡江精神”在青年中弘扬发展的路径,为新时代发挥红色基因铸魂育人作用提供有益借鉴。

图为调研报告思路梳理。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徐海燊 供图

1.文献查阅法

通过在知网、万方数据、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资源数据库等网站搜索相关文献,前往各地党史与地方志研究室实地查阅相关历史资料。

2.实地调研法

从九江到江阴,千里渡江江面,皖江居中八百里。2022年1月至7月,“重走渡江胜利路”实践团队利用寒暑假及周末时间,分阶段以安徽省内为主开展深度调研,同时前往渡江战役第二阶段胜利会师地点浙江湖州吴兴区调研,调研足迹涵盖“渡江战役”紧密相关的七个地域。

3.问卷调查法

调研团队随机发放300份调查问卷,获得292份有效样本,分析广大青年群体对于“渡江精神”的了解情况,进而得出新时代青年“渡江精神”传承现状的初步结论并针对性开展对策路径研究,构建出“渡江精神”在青年中传承弘扬的有效模式。

4.综合分析法

深究新时代青年“渡江精神”启示借鉴与弘扬路径,从思政教育学、文化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多个维度进行审视诠释。

(四)“重走渡江胜利路”的实践过程

“ 重走渡江胜利路”实践服务团队采用寒暑期实践与周末实践相结合、团队实践与个人“返家乡”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于2022年1月前往合肥渡江战役纪念馆与金寨县革命博物馆启动,而后利用周末时间相继前往旌德、泾县、芜湖、望江等地进行实地调查,于暑期前往桐城与浙江湖州,沿着“八百里皖江”两岸,足迹涵盖安徽省内三家国家红色基因库并跨越皖浙两省。

二、新时代青年渡江精神传承弘扬的数据解读

实践团队于2022年7月通过随机形式,向以在校大学生为主的青年群体,发放“新时代青年渡江精神传承弘扬的调查问卷”,共包含24个选题,涵括渡江战役基本认知、传承现状、主要难题和可行路径等维度。回收有效问卷292份,主要调查数据介绍如下:

(一)对渡江战役的认知情况

1. 对渡江战役纪念馆位置的了解

图为渡江战役纪念馆位置认知调查。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何烨璇 供图

对于渡江战役纪念馆的位置,48.97%的受访者认知正确,占受访者总人数近一半;其余结果依次是“不清楚”(30.48%),“江苏南京”(11.64%),“湖北武汉”(8.56%)。仍有超过半数的人不了解渡江战役纪念馆的基本位置,折射出对渡江战役基本知识的学习亟需加强,如图所示。

2. 宣传渡江战役相关历史和精神的意愿

图为渡江精神宣传意愿调查情况。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何烨璇 供图

“非常愿意”(50.68%),“比较愿意”(37.67%), “不一定,看心情”(9.93%), “麻烦,不太愿意”(1.71%);近九成持积极肯定态度,说明青年群体对于渡江精神的弘扬与宣传积极的意愿,如图所示。

3. “渡江战役涵盖几省边界”的认知情况

图为“渡江战役涵盖几省边界”的认知情况调查。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何烨璇 供图

如图所示,渡江战役解放了苏、浙、皖、赣、闽、鄂等六大地区,大大加速了中国革命胜利的进程,半数同学选择“6省”,“5省”(38.01%),“7省”(7.53%)、“8省”(6.16%)。

(二)对渡江精神的认知情况

1. 对渡江精神主要内容的了解

图为对渡江精神主要内容了解程度情况。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何烨璇 供图

39.38%的受访者表示对渡江精神的主要内容“基本了解”,其后依次是“非常了解”(15.07%),“不太清楚/没关注过”(14.38%),“了解一点/没听过”(31.16%),关注不够的比例达到45%以上,也说明渡江精神的普及力度仍需加强,如图所示。

2.目前安徽区域入选国家级红色基因库的纪念场馆认知调查

图为受访者对于目前安徽区域国家级红色基因库纪念场馆认知。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何烨璇 供图

认为目前安徽区域入选国家级红色基因库是“金寨烈士陵园(革命博物馆)”占比为80.48%, “合肥渡江战役纪念馆”(89.73%),“泾县皖南事变烈士陵园”(76.71%),“云岭新四军军部纪念馆”(71.58%)。

3. 对渡江精神内涵的认知情况

图为受访者对渡江精神内涵的认知情况。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何烨璇 供图

认为“坚定信念,革命到底”属于渡江精神的占比93.15%,“攻坚克难,勇于牺牲”(92.47%),“军民团结,勇于创新”(90.07%),“爱国爱党,奋勇争先”(83.22%),说明对渡江精神认知不全面的现象突出,如图所示。

(三)渡江精神传承现状与必要性

1. 对“渡江精神”主要内容的关注

图为对“渡江精神”主要内容的关注情况统计表。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何烨璇 供图

如图所示,受众对“渡江精神”的主要内容表示“一般”的占48.97%,“较为关注”(26.37),“非常关注”(14.73%),“不太感兴趣”(8.9%),“完全没有兴趣”(1.03%),说明探究新时代青少年“渡江精神”传承弘扬路径需要调动良好的群众基础。

2. 传承渡江精神的原因认知

图为传承”渡江精神“的原因认知情况。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何烨璇 供图

如图所示,认为传承渡江精神的原因包括“红色基因是宝贵的精神财富”的占受访总人数的93.15%,包括“公民的责任与义务”(84.93%),包括“国家政策的积极引导”(83.9%),包括“培养青少年的爱国爱民意识”(86.3%),包括“促进新时代文化体系建设”(83.22%),包括“其他”(17.81%),可见群众对渡江精神弘扬与传承的原因认知较为全面。

3. 新时代大学生参与红色文化传承实践的意义

图为新时代大学生参与红色文化传承实践的意义。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何烨璇 供图

受访者认为新时代大学生参与红色文化传承实践的意义包括“有利于弘扬红色文化,提高当地红色资源知名度”等积极意义的占比依次为90.07%、89.04%、85.62%、83.56%,肯定意见为八成以上,但认为“没有意义、浪费时间、金钱与人力”的消极意义占比20.89%,需要引起一定的重视。

(四)新时代渡江精神传承中的难题

1. 传承弘扬渡江精神与新时代社会背景契合度

图为传承弘扬渡江精神与新时代社会背景契合度的认知。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何烨璇 供图

如图所示,认为传承弘扬渡江精神与新时代社会背景“非常契合”(57.88%),“较为符合”(33.56%),“一般”(8.22%),“不太符合”(0.34%),总体契合度超过九成,与本文强调渡江精神对青少年的成长启示的立意高度契合。

2. 周边的红色资源传承保护与利用现状

图为红色资源传承保护与利用现状。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何烨璇 供图

如图所示,认为周边的红色资源传承保护与利用现状“比较好”的受访者占比为39.38%,“非常好”(35.27%),“一般”(22.95%),“比较差”(1.71%),“非常差”(0.68%),因此对红色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的关注度仍需提升。

3. 渡江精神宣传中的主要困难

图为渡江精神宣传的主要困难。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何烨璇 供图

渡江精神宣传的主要困难统计,如图所示,“宣传内容往往脱离群众,互动性不强”(76.71%),“宣传形式单一,缺少创新性”(72.95%),“没有彰显地域优势资源,特色性不够”(69.18%),“缺乏网络文化资源的宣传,引导性不够”(68.49%),“没有关注青少年喜好,针对性不强”(66.44%)。

(五)渡江精神传承的可行对策

1. 青年学习渡江精神的路径探究

图为青年学习渡江精神的路径探究统计。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何烨璇 供图
如图所示,青年学习渡江精神的路径探究 “参观渡江战役相关纪念馆所”(88.7%),向后依次是“拜访渡江战役老兵与老船工”(81.51%),“参与渡江精神相关研学活动”(83.22%),“政府强化区域红色资源利用保护”(77.05%),“网上展示渡江精神史实史迹”(72.26%),采用青年喜闻乐见的方式,更有利于渡江精神在青年中的传承弘扬。

2. 传承和弘扬渡江精神的路径

图为传承弘扬渡江精神的路径。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何烨璇 供图

如图所示,渡江精神的传承和弘扬需要社会各界的积极配合,其中“研究部门系统挖掘当地可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占比87.67%,其次是“管理部门及时有效将红色遗迹登记入册”(85.96%),“政府加大宣传力度,倡导红色精神”(80.48%),“学校加强对学生的红色教育几类课堂”(77.4%),“家长主动引导孩子参与红色研学活动”(71.58%),政府、学校、家长等形成合力,利于渡江精神的传承和弘扬。

3. 新时代渡江精神数字化呈现的优化路径意义

图为新时代渡江精神数字化呈现的优化路径意义统计。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何烨璇 供图

从图中可知,新时代渡江精神数字化呈现的优化路径的意义蕴含丰富,能够“推进渡江精神语义呈现的时代化”以及“推进渡江精神数字呈现的科学化”(87.33%),“推进渡江精神数字呈现的大众化”(85.62%)、“推进渡江精神数字表述彰显中国风格”(78.42%)、“多渠道深挖渡江精神的丰富底蕴”(73.97%)、“完善渡江精神的多维资源传播平台(69.86%)。

(六)调研数据总结

1.受访人群中“18-25岁”占比最大,以“本科”学历为主,整体受教育程度较高,政治面貌以共青团员为主,符合青年弘扬传承渡江精神的调研设计。

2.其中大多数受访者认为有必要在新时代加强红色文化教育,并且对渡江精神传扬的原因、对新时代大学生参与红色文化传承实践意义认知全面、正确;受访者宣传和弘扬渡江精神的意愿较高,说明探究新时代青少年渡江精神传承弘扬路径拥有良好的群众基础。

3.尽管青年学生具有学习渡江精神的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但受制于种种原因,大多数学习传承活动停于表面流于形式,未能充分从中汲取前进力量,未能深刻感知红色文化魅力,未能创新形式最大程度发挥渡江精神凝神聚气、强基固本的强大功效。

4.受众对渡江战役的认知情况有所欠缺,对渡江精神内容“基本了解”的受众不及百分之四十, 渡江精神弘扬困难的因素包括红色文物保护力度的欠缺,数字化传播程度不足, 学校教育引导欠缺等。

5.传承契合新时代社会背景的渡江精神,需要提升红色资源保护与利用;增加对青少年的针对性,克服青少年对渡江精神难以感同身受的困难;并利用好多元化传承途径、数字化。

三、渡江精神对新时代青年的成长启示

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地说:“革命理想高于天,理想信念之火一经点燃就会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百年赶考路,从未忘“渡江”。昔日百万雄师过大江的壮阔气魄,淬炼出以“坚定信念、革命到底,军民团结、奋勇争先,攻坚克难、勇于牺牲”为内核的“渡江精神”,时至今日,依旧启示、激励新时代青年勇立潮头,开创未来。本文结合1949年4月毛泽东主席不朽名篇《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在《论党的青年工作》中对新时代青年的殷殷期盼,梳理凝练不朽“渡江精神”对新时代青年成长的启示与借鉴。

图为渡江精神对新时代青年的成长启示与借鉴。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徐海燊 供图

(一)坚定信念、革命到底

永跟党走。“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作为引风气之先、立时代潮头的中坚力量,青年的理想追寻决定着国家和民族走向。渡江战役前,党中央审时度势,作出“将革命进行到底”的伟大号召,安徽望江72名回民青年自愿组成“回民渡江突击队”,枪林弹雨中,以不怕死的精神冲锋在前,先头船30分钟就横渡江面,有力地推动了渡江战役的进程。时代各有不同,青春一脉相承。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青年始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不论是历史上中国青年运动的主题,还是新时代中国青年的使命,都离不开在党的领导。青年是党的事业的接棒人、祖国建设的生力军,要听党话,跟党走,胸怀忧国忧民之心、爱国爱民之情,在与党的使命同心同向基础上,奋进新时代,谱写新篇章。

坚定信念。三大战役后,国民党反动派败局已定,搞起“缓兵计”苟延残喘。毛泽东主席提出“将革命进行到底”“决不允许使革命半途而废,让反动派养好创伤,卷土重来”,进而粉碎反动派“划江而治”的图谋。新时代青年理应扎根中国大地,感知中国力量;从历史长河中,体察渡江精神;在神州沃土上,聆听红色声音,做到立志高远、信念坚定。习近平总书记说:广大青年“没有理想信念,或是理想信念不坚定,就会导致精神上的‘缺钙’。长期‘缺钙’就要得‘软骨病’。”新时代青年唯有树立好坚定的理想信念,才能激发奋进动力,投身实践天地。唯有终生做牢记初心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向英雄学习,向前辈学习,向榜样学习,才能用实际行动践行自身坚定的信念,争做“大写”的时代青年。

终生学习。“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为党的事业的接班人、传承者,新时代青年要成长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就必须通过不断学习中与时俱进,在百年党史中汲取力量。新时代青年唯有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根铸魂,使得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品位,才能增强自我定力,明辨是非曲直。唯有用发展的眼光和思维看待问题,在学习思考中创新,在总结经验中提高,才能不断提升自己,与新时代的呼唤与要求相适应,实现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图为实践团队寒假期间在合肥渡江战役纪念馆调研学习。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王淑娴 供图

(二)军民团结、奋勇争先

人民至上。情有所归,才能心有所寄,身有所往。青春的魅力,不仅在于人生赛道挥洒汗水、追逐梦想,在专业领域潜心钻研、做出成绩,更在服务人民的征程上奉献自己、实现价值。渡江战役中,解放军指战员用单薄肉身护住青年船工,宁可自己牺牲也要保全舵手的生命;而渡江百万雄师背后,是千万人民提供船舶、供应粮草、协助练兵。民拥军的朴素表达,军爱民的深情反哺,正是“人民至上”的庄严宣誓。习近平总书记曾寄语青年:“希望你们用脚步丈量中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把对祖国血浓于水、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感贯穿学业全过程,融汇在事业追求中。”青年唯有将自身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同命运,才能避开脱离人民的狭小天地,才能实现人生境界跃升、人生价值升华。

志存高远。“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历史的书写从未离开过青年的热血、奋斗与担当,一代代年轻人的永续奋斗,与国家同呼吸、与人民共命运,成就如今全面小康的历史巨变。青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流砥柱,奋斗是人生出彩、国家富强的价值路标,迈向新时代,奋斗正青春,当代青年要将青春播撒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上,让奋斗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习近平曾寄语青年:“青年理想远大、信念坚定,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无坚不摧的前进动力。青年志存高远,就能激发奋进的动力,青春岁月就不会想无舵之舟漂泊不定。”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更需每代青年人传好接力棒、奋力跑下去。

勇立潮头。青春,意味着无限可能,蕴藏着求新力量;青年是最富活力的群体、最具创造力的代表。青春的朝气,是中国进步的强大力量;青春的激情,是中国革新的动力源泉;青春的奋斗,是中国不屈的时代风貌。渡江战役中创造性运用“重点突破”战术、创新了“掘渠翻坝”训法、发明了竹圈等救生圈,体现军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的精神风貌。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许多场合都勉励和支持青年勇于创新:“让理想信念在创业奋斗中升华,让青春在创新创造中闪光。”广大青年唯有怀揣不怕困难的意志,做好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准备,百折不挠、敢为人先,以创新创造贡献国家,以开拓进取服务人民。新时代青年必须将创新意识融入振兴的康庄大道,将创新的理念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将创新的成果融入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之中,让爱国之志变成报国之行,让信念在创新奋斗中升华,让青春在创造实践中闪光。

(三)攻坚克难、勇于牺牲

踔厉奋发。“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人世间的一切成就,一切幸福都源于劳动和创造。青年最鲜明的品质,就是面对艰难困苦不低头、面对复杂矛盾不退缩。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渡江战役中克服天险,排除万难,保持初生牛犊不怕虎、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刚健勇毅,向着人民群众的美好未来进发,最终取得胜利,为全中国的解放奠定良好基石。在80年前,毛泽东主席就指出:“中国的青年运动有很好的革命传统,这个传统就是永久奋斗。”习近平总书记说:“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新时代是奋斗着的时代,奋斗精神是时代新人的重要标志。”“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创造出来。”成就大业的背后,永远是艰辛努力,永远是百折不挠,而并非逃避责任、畏畏缩缩。因此,新时代青年唯有把艰苦环境作为磨炼自身的境遇,主动在基层一线和急难险重的“大熔炉”中,多当几回“热锅上的蚂蚁”、多接几次“烫手的山芋”,唯有在追梦的道路上淬火成钢,在青春的赛道上踔厉奋发,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定执着精神,才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洪流中,勇立时代潮头,争做时代先锋。

图为实践队员与回民老船工董玉发老先生交流访谈。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李雪 供图

笃行不怠。理论脱离实践,就会骛于虚声;理想缺乏行动,就会驰于空想。只有付诸实践,才能将擘画的美好蓝图变为现实,才能让创新成果落地开花。在提升自身的理论知识和思想境界基础之上,新时代青年要将崇高理想落到实处,就需要以工匠精神打磨理论素养,以实干精神培养奋斗作风,在攀登知识高峰中滋滋不倦,在肩负时代重任时笃行不怠。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说:“所有知识要转化成能力,都必须躬身实践。要坚持知行合一,注重在实践中学真知,悟真谛。”青年在成长和奋斗中会收获成功和喜悦,也会面临困难和压力,更可能会面对失败挫折。但要正确对待一时的成败得失,把顺境逆境都成为人生宝贵的财富,而不是人生的包袱,用乐观向上心态,抵御畏难情绪,用百折不挠精神,不怠奋进。

勇担使命。“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时代总是把历史使命赋予青年。回望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无不是青年将热血青春奉献给祖国,奉献给人民的激昂之词,无不是青年担当时代责任,承担历史使命的奋勇之歌。渡江战役中,年仅14岁的马毛姐参加“渡江突击队”,在手臂中弹的情况下依然咬牙坚持,不畏枪林弹雨6次横渡长江,用担当谱写青年华章,成为闻名全国的“渡江英雄”。1951年,马毛姐受邀参加国庆典礼,受到毛泽东主席的亲切接见,并题词“毛姐,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参加工作后,她从不居功自傲,在平凡岗位上默默为党工作;2021年6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颁授马毛姐“七一”勋章。生而逢盛世,青年当有为,在实现全面小康的基石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已经开启,更需要新时代青年发扬使命担当、发挥青春力量、勇担时代责任。习近平总书记曾勉励广大青年朋友:“要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在劈波斩浪中开拓前进,在披荆斩棘中开辟天地,在攻坚克难中创造业绩,用青春和汗水创造出老世界刮目相看的新奇迹。”作为国家未来的主力军,青年要直面困难,主动迎接挑战,不断增才干、提本领,意气风发地朝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伟大精神成就伟大事业。作为中国革命精神中的重要一环,渡江精神既是青年成长道路上的宝贵财富,也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攻坚克难的强大力量。高扬渡江英雄帆,青年英俊再出发,信念不渝,才能步履不停,让“坚定信念、革命到底,军民团结、奋勇争先,攻坚克难、勇于牺牲”的渡江精神,在青年中代代相传、历久弥新,让青春年华在为国家、为人民的奉献中,焕发出绚丽光彩。

四、新时代青年红色精神传承中的挑战

青年阶段正值“拔节孕穗期”,是学习红色文化、传承红色精神的关键时期。而现实中很多青年对优秀革命传统如渡江精神等,缺乏系统性、专业化了解,对红色精神的发展历程、精神内涵、时代价值存在不少误区,青年革命精神传承面临诸多挑战,以下从社会、学校、政府、青年自身四维加以阐述。

(一)红色精神的社会传播力不够

新媒体作为当代红色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之一,能够最大限度的跨越时空局限实现“立体传播”,利于扩大传播范围,提升传播速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短视频、网络直播等火爆,因其娱乐化、碎片化、便携化等特点满足了大众的社会需求,已成为近年来传播领域的标志性事件。但根据网上问卷调查结果,在渡江精神宣传过程中,认为“缺乏网络文化资源的宣传,引导性不够”的人群占比68.4%,凸显当前社会层面,没有很好地对红色精神进行数字化呈现与传播。

(二)学校的教育感染力不足

教师是连接青年群体与红色精神重要纽带之一,教师群体对红色精神的理解很大程度上影响红色精神在青年群体中的传承情况。一方面,红色精神作为具有深刻研究价值的优秀文化,其本身就有着繁复的知识体系,需要长期的学习才能掌握。另一方面,当前青年多专注于必修课程的学习,学校基于应试压力,聘任教师多为注重基础学科的专业知识和应试教学,具备教授优秀革命精神的高素质的“大思政”能力的专业教师人才仍居少数。

(三)红色精神的穿透力有待强化

青年有其发展特性,不能简单复制其他群体的宣传方式,各地政府要积极探索符合青年特点的孵育模式。但眼下的红色精神宣传,多数没有针对不同目标群体的特性进行殊异化宣传。问卷调查显示,传统的报告会、讲座等仍是主流,而开展青年红色研学、发展红旅等投入成本更高的占比低,专家讲座、报告会多属单向传播,既缺少鲜活的党史体验,又缺乏双向互动,隐匿了学生的主体性、效果短时化,导致红色精神的认知浮于表层。当前,伴随新媒体不断发展,传统文字图片正在失去优势,音频、视频有更大发展空间。红色教育的工作重心正由文字图片转向音频。如何在革命精神教育中新媒体等,借以了解大学生的思想状态,明细差异性需求,也给政府工作提出较大挑战。

(四)青年自身对革命精神难以感同身受

青年时期是三观塑造培养的重要时期,传承红色精神对培养青年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意义重大。青少年品德教育基础是不稳固的,尤其是对已经初步形成自身价值观的青年,即使每天都向其灌输勤劳勇敢、无私奉献等高尚品格,也很难自动成为他们内心的准则;而红色文化又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非传递性”特征,因此必须拒绝将学生简单作为输入知识的“容器”。道德准则只有为内心接纳,引发思考,才能最终成为自身的价值取向。革命传统教育内涵深远,外延广阔,对其理解与认识是一个不断积累、不断深化的过程。新时代青年成长于互联网时代,所爱是新鲜,所喜是潮流。革命精神的部分内核与和平年代的价值追求存在一定缝隙,若不结合时代需要加以改造,青年难以敞开心扉学习领悟红色精神,也缺乏传承践行的能动性。

五、新时代青年渡江精神传承路径优化

本文将从国家政府维度增强精神穿透力、社会维度提升数字传播力、学校维度提振教育感染力、家庭维度强化环境渗透力四维探究新时代青年传承“渡江精神”的优化路径。

(一)彰显政府主导,增强渡江精神的引导力

新时代青年成长在多姿多彩的互联网时代,具有追求刺激和多样的特质。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变迁,使命在召唤。各级政府部门在践行文化职能、进行精神熏陶中,应充分尊重青年群体的主体地位,契合新时代青年追求的生动性和多样性等特点,合理调度多种资源,推动渡江精神弘扬“走新”,更“走心”。

图为实践团队在渡江战役纪念馆调研大军渡江历史。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王淑娴 供图

充分利用国家红色基因库资源,多维度讲好红色故事。安徽是红色文物资源大省,合肥渡江战役纪念馆、金寨烈士陵园、云岭新四军军部纪念馆、泾县皖南事变烈士陵园共3处纪念场馆入选国家首批红色基因库,要充分利用红色资源,积极组织青年学生参与红旅活动,激发青年红色情怀,促进渡江精神传承。整合相关的各种史料信息、红色文物,作为真实、可触的第一手资源而存在,借以挖掘开发新模式, 注重诠释内涵的时代化、丰富化,不断提炼创造红色资源新的“产品”,让红色文化贴近青年生活、融入青年成长。如合肥渡江战役纪念馆联合党史等相关部门,深刻阐释渡江事迹的内涵,打造以“人民”为主题的革命精神教育系列课程,开展系列宣讲200余次,而以“渡江英雄”马毛姐红色宣讲志愿服务获2021年度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一百”先进典型。从2012年11月28日开馆以来,该馆累计接待游客近1000万人,其中青年为主要群体。

发挥好大思政实践教学基地作用。2022年7月底,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思政课”的重要批示精神,加快构建“大思政课”工作格局,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教育部、科学技术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文物局、中国关工委等八部门联合设立实践教学基地,推动各地各校与基地建立长效机制,形成工作合力,着力打造服务“大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优质服务平台,教育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党的创新理论的思想魅力和实践伟力。其中,金寨县革命博物馆,金寨干部学院,金寨县革命历史陈列馆等三家入选,总数位居同类市县前茅,尤其是金寨干部学院副院长、县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胡遵远主任多年来探讨渗透式、注入式、展览式、屏幕式等10种有效传承模式,打造红色基因的“金寨模式”,受到社会广泛关注。

图为实践团队在回民村渡江战役纪念馆调研。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姚悦 供图

开展丰富多彩的精神宣传活动。依托科学的阐释解读来开展实践活动,充分体现青年的主体性。如合肥渡江战役纪念馆专题建设青年党史教育基地,与安徽众多学校开展深度合作,鼓励青年学生进入博物馆担任讲解员,以讲代学,在创新形式、增强渗透性和感染力的同时,加强青年在“渡江精神”传承中的主体地位,让青年在自我体验中感触“历史的厚度”,体会“红色的温度”,感受“精神的力度”,达到认知、认同的功效。红色影视作品不仅是镌刻着红色基因的载体,更是培育红色初心的养分。渡江战役前,以三野九兵团27军作为先头部队,进入皖南侦查国民党军长江沿岸防守秘密为背景,以渡江英雄马毛姐为原型创作的《渡江侦察记》曾经是一代人经久不衰的记忆经典。2021年,一部主旋律影视作品《觉醒年代》一经播出便火爆荧屏,来自安徽安庆的陈延年、陈乔年兄弟,尤其受年青一代的热捧,陈氏兄弟不仅成为“网红”人物,合肥延乔路更成为网红打卡点。两位烈士英勇就义的悲壮镜头,更触动了无数新时代青年的心灵,激发了深藏于青年内心的爱国情怀,更是一种有益的启示。

(二)依托社会资源,提升渡江精神的传播力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认为,不仅人的生存及发展要以环境为前提和基础,精神追求与思想素养也是在一定的环境中形成、发展的,社会氛围环境在其中更是起到决定性影响。长江奔流不舍昼夜,渡江精神历久弥新,利用数字媒介,在社会场域中架构浓厚氛围,是助推青年感悟“渡江精神”关键举措。

多渠道楔入,深挖渡江精神的丰富内涵。注意深入准确挖掘文化内涵、实现“视觉重构”,通过数字化手段完善对红色文物的保护利用。从采集到保护再至于展示传播,通过媒体与计算机技术综合处理,对图片、视频、声音、影像等多种信息建立逻辑连接,从而使青年受众形成独特的视听体验,使之随时随地、生动活泼地得以展现。而多渠道推动数字化技术与实体红色文物展示相结合,通过趣味交互方式,为青年理解和感知红色文物的文化内涵,营造虚实融合的文物展览媒介空间,以此带动更多青年走进红色纪念场馆,提升渡江精神的传播影响力。

多途径呈现,善用现代化的传媒优势。对于严肃的红色文化,在利用新媒体传播之时,要秉持更加严肃的态度,还可以借力数字手段对红色文物修复还原、红色资源采集储存。渡江战役纪念馆采用“VR+5G”红色文化旅游技术,将VR技术的代入感、现实感与5G的超高速数据传输相结合,受众可以使用自身的终端随时随地进行VR实景沉浸式参观,在“战争烽火”区,观众可以观看历史影像、纪录片、影视作品;在红色故事区,观众可以探寻老物件背后的英雄故事;在红色记忆区,亲历者用生动口述讲述渡江战役的惊心动魄,得益于此,受众能够更加全面了解渡江战役的发生背景、历史意义,深刻领会红色文化的精神内蕴。

多形式展示,完善渡江精神的传播路径。相较于传统媒体,新媒体在社会氛围营造上凸显互动性、即时性、个性化优势,能够有效覆盖青年受众群体,并激发其传承“渡江精神”的主动性。微博、微信、抖音等媒介渠道是当代青年乃至全年龄段人群集聚、活跃的网络阵地,能够较好实现宏大主题精细化、具体化,强化内容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如合肥渡江战役纪念馆策划兼具学理性和趣味性的红色展览、红色歌剧,将其搬上互联网与新媒体平台,掀起学习、弘扬渡江精神的“云浪潮”,不断增强传播力、辐射力。在两年时间里,就接待高达105万的线上关注量、吸引500万线上关注度。

图为实践团队在芜湖荻港调研“渡江第一船”精神。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姚悦 供图

(三)丰富教育模式,增强渡江精神的感染力

学校教学是对青年进行思想熏陶、思政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在教学中融入“渡江精神”等优秀红色文化。

建好思政课主渠道,发挥“大思政”作用。将渡江事迹、渡江精神搬进课堂,为青年提供系统的学习路径。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地开好思政课。同时,要挖掘其他课程和教育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方位育人。既要有惊涛拍岸的声势,也要有润物无声的效果。”。各门课程都要积极探索和改进教育教学方式方法,不断增强教学活力,做到有条理、有内涵式的阐释。采取年轻化、网络化的语言,把偏向概念的红色文化转化为贴近生活实际的小道理,增强青年参与感。

探索贴近性、对象化、接地气的理论教育方式。结合青年的年龄特点、认知特性和思想实际,通过形式丰富、创新载体二维并进,力求符其特质、生动活泼、行之有效,能够有效帮助青年学习渡江精神的深刻内涵;应不断更新、充实教学话语,增强红色文化教育针对性和亲和力,以高度的体验性与浓郁的趣味性,通过接受身临其境;消除教师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认知之间的“鸿沟”,促进学习真正达到“动情、动心、动脑、动口、动手”的“五动”状态,真正感知渡江战役历史,坚定红色信仰,传承渡江精神;引导大学生把所学知识转化为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力量,助推红色基因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固化于果,真正使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扉”。

推动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的良性互动。理论知识学习能为青年构筑牢固的理论知识体系,而实践活动参与能培育精神素养,自愿参与传承弘扬“渡江精神”中。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把人生抱负落实到实地行动中,把学习奋斗的动力同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结合起来,立鸿鹄志,做奋斗者,把个人成长成才建立在对社会准确认知和自身的正确定位上,进而实现社会进步与自身成长有机结合。以广泛持久的红色主题实践引导学生,将渡江精神传扬植入学生的“知”与“行”中,让其变得可闻、可见、可感、可行,借以巩固理论知识,使理论得以拓展和延伸到实践中,起到事半功倍效果。如合肥工业大学大学长期坚守大别山精神传承弘扬,20年不懈耕耘,组织实施“十百千万”红色美丽乡村推广服务工程,组织服务团队130余次,服务村镇110多个,参与学生1500余人,直接受益村民50000余人。教育部组编出版《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发展报告》,连续3年大批量采纳相关成果;《持续构建大别山红色基因传承创新实践育人模式》,2022年8月获评教育部“2015-2020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优秀成果”一等奖,该校大别山精神传承践行的建设经验,值得借鉴应用。

(四)传承家风家教,强化渡江精神的渗透力

言传身教,上好“第一堂课”。父母接人待物的言传身教、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等,对人的成长成才影响巨大,习近平总书记说:“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特别是父母对子女的影响很大,往往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家庭教育是青少年最早接触,也是时间最长的教育环境,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的学习课堂,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渗透作用不可忽视。

家校合作,注重家风养成。革命精神的学习效果,与家长、家庭、家风密切相关。让红色基因根植在家风之中,在父母的言传身教里,潜移默化地把“渡江精神”渗透进孩子心田。如合肥工业大学重点打造“将军家书”为主题的文创活动,家书是“最温柔的艺术”,既是将军不忘初心、顽强斗争的真实记录,又是其心系桑梓、寄情亲人的生动写照,更是后人珍视情感、滋润心田的文化镜鉴,具有很强的感染力。通过“将军家书”培养青年学生崇高的理想信念、坚定的价值取向、高雅的审美情趣和深沉的文化情感。在将军家书基础上,继续构架思想政治教育的“微创作方法”,即让学生在史料充分发掘基础上,依托金寨走出的59位将军的经历和故事,分门别类地创作将军主题微诗歌、微小说、微故事、微剧本。“将军系列微创作方法”实现与学生社会实践、创新竞赛的无缝对接,凸显在学校“大思政”中的引领作用。2019年4月4日,《光明日报》以《有意义,更要有意思》为题,介绍以“将军家书”为代表的微创作教学法的典型做法。2020年,《金寨将军系列微创作教学法的构建实施》获评安徽省社科界应用对策成果一等奖。

耳濡目染,强化家长对红色文化的认同。言于心,立于行。大多数青年都是最先从家中长辈口述中了解红色历史。作为父母,其自身对红色精神的敬仰和信服重要性不言而喻,应该把美好的观念从小就传递给孩子,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谆谆教诲的:“广大青少年要爱国爱民,从党史学习中激发信仰、获得启发、汲取力量,不断坚定‘四个自信’,不断增加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树立为祖国为人民永久奋斗、赤诚奉献的坚定理想。”《看不见的战线》、《渡江侦察记》等经典故事,通过代代传递,曾影响了一代代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家长经常对孩子讲述革命故事、带孩子去革命胜地参观等行为,都是力所能及且成效显著的做法。团队建构了新时代青年渡江精神传承路径体系。

图为新时代青年渡江精神传承路径体系。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徐海燊 供图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J].党建,2021(04):4-11.

[2]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 人民日报,2017-10-28(001).

[3]周溯源.论毛泽东的无产阶级彻底革命精神[J].衡阳师专学报(社会科学),1992(02):1-6.DOI:10.13914/j.cnki.cn43-1453/z.1992.02.001.

[4]习近平. 论党的青年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22.

[5]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J].中国共青团,2019(05):1-5.

[6]习近平. 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18-05-03(002).

一审编辑 朱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