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江苏省徐州市邳州市燕子埠镇的调查研究

2021-08-20

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魏庆秋、王懿娜

摘要:7月10日,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想要党和国家的号召,组建了一支由老师和学生组成的暑期社会实践团。本次实践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通过走访调研、直播带货、乡村支教、参观红色基地等方式了解当地情况关爱留守儿童、学习革命精神。

关键词:乡村振兴、爱心支教、直播助农、传承红色文化

一、调研背景

近年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社会经济不断转型,但部分乡镇地区仍存在经济落后的情形,这造成了大量年轻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从而导致留守儿童增多、经济发展落后。2021年是建党一百周年,积极响应“三下乡”的号召,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燕喜儿暑期社会实践团从苏州出发远赴邳州市燕子埠镇助力乡村发展。在为期十四天的社会实践中,燕喜儿暑期社会实践团将会通过访问农户、直播带货的形式,助力当地农业发展;通过拜访老党员、参观革命基地,宣传红色文化,弘扬革命精神。通过支教活动,关爱留守儿童,给他们的暑假增添色彩;

二、调研目的

(一)、贴近群众生活,助力当地农业发展

2021年乡村振兴成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7月13日,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燕喜儿暑期社会实践团的成员们在邳州燕子埠进行了走访村户活动。此次调研让成员们在了解当地大蒜等农作物种植链的同时,也通过对村民们的采访感受到了他们的热情好客,勤劳朴实。燕喜儿暑期社会实践团本着能够在新时代党的领导下为燕子埠乡村经济建设添砖加瓦的心,与村民们携手共进,砥砺前行,实现乡村振兴新目标。

实践团成员采用直播带货的方式提高了产品知名度,提高农产品销量,燕喜儿实践团始终牢记使命,助力燕子埠镇农业发展,成就中国梦,致力于白杨坪林区燕子埠镇向互联网方向逐步过渡

(二)、接受党史教育,传承革命精神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回顾总结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的光辉历程和宝贵经验,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燕喜儿暑期社会实践团在徐州市邳州市燕子埠镇开展了以“寻访老党员,追忆来时路”为主题的学习交流活动,实践团成员通过寻访老党员、聆听革命故事等方式,让党员师生们牢记使命,坚持用点滴行动践行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同时,老师们带领实践团参观了当地的革命基地,缅怀先烈,学习革命精神,传承红色文化。

(三)、关注留守儿童、振兴乡村教育

如何融入情感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团的每一位成员都在认真思考。上好一门课程,不仅是师生关系的纽带,更是孩子们与学习、生活的连结。在教学过程中,实践团成员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方法,立足课件结合大量学生身边的常见案例,让学生能够轻松地理解掌握知识要点。实践团成员一同努力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学生思维,耐心学生在学习中寻找乐趣,在乐趣中继续学习。实践团成员每一颗炽热的心,都在奋力帮助学生书写自己的将来。

三、调研过程

(一)挥洒青春力量,助力乡村振兴

1.(1)初访小村落 再闻大蒜香

徐州市是全国大蒜的主产区之一,此次实践团成员们来到邳州市燕子埠镇的村落,在当地村干部的带领下前往村民家了解大蒜等农作物的种植链。此次调研一共采访了三家村户,每每进入院里时映入眼帘的都是满铺大蒜席,而在初至邳州时,实践团成员们就已被路边密密麻麻的大蒜收集站所吸引,摇下车窗,蒜味扑鼻。大蒜销售,是当地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玉米、小麦为辅。

热情好客的农户叔叔同成员们谈到,平日里大部分村民都以外出务工和大蒜种销来维持生活经济水平,由于家人都外出打工,大部分农活都落到了他一个人的肩上,因此在农忙时他需要暂停务工,回田地收割成熟的大蒜。可见大蒜不仅给村民们带来了经济支持,也让这座小镇以大蒜而闻名。

2.(2)实施新政策 造福旧农耕

农户阿姨同实践团成员们笑道,如今国家制定的乡村扶持政策也已全面落实,基层各部门也积极配合,农户们获得的补贴和帮助也越来越多,恰逢今年自然环境状态极佳,滋养着各种农作物的成长,所以大蒜的收成很好。如果没有内外部环境的共同努力,农户们就不会如愿丰收,由此可见国家力量、基层力量对于农业稳步发展的重要性。

但丰收的同时也会面临困境,例如大蒜长得不饱满、个头小等问题,但农户们都在不断地积累经验为每一年的农忙做好扎实的准备工作。新政策的出台在激励农户们的同时,另一方面也能更好的强农、富农,加快农村经济基础建设。

响应振兴号召,带动燕子埠经济发展,结合当地种植业,创造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是实践团成员们的共同任务。此次社会实践活动让成员们感受到了当地真实民情,也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历练的机会,齐心协力聚焦乡村实况,在调研中汲取知识,在锻炼中不断思考,为乡村发展提出自己的建议,实时可行的完成乡村振兴,在田野上书写新的奇迹。

图为燕喜儿暑期社会实践团与当地村民交流农情,中国青年网通讯员赵倩芸提供

3.(3)体验直播带货 感受淳朴热情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2021年7月22日,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商学院燕喜儿暑期社会实践团成员在徐州市邳州市的花生田、桃林、大蒜基地这三个地方开展了直播助农活动,用实际行动为当地农产品的售卖贡献了一份力量。本次直播旨在助力农产品的销售,并通过网络渠道让更多人了解燕子埠这片美丽土地的价值与意义,从而吸引人们来到当地进行游玩和购买,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当代青年应该本着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结合新时代的发展潮流,将乡村振兴现代化,践行新时代大学生的奉献精神,为祖国的发展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二)、追忆峥嵘岁月,传承红色精神

1.(1)忆台儿庄战役,诉说伟大胜利

在纪念馆展厅内所陈列的大刀,长枪,小炮......无声地向实践团成员诉说着那段中国军民浴血奋战,迎击日军的震撼历史。这场历时1个月的激战中,中国军队约29万人参战,日军参战人数约5万人。中方伤亡约5万余人,毙伤日军约2万余人。该战役的胜利打破了“大日本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鼓舞了全国人民的信心,更坚定了全国人民抗战的决心。藤县保卫战陈列馆向大家介绍了这么一位英雄叫王铭章,在危难关头临危受命,率领着地方部队,以川军薄弱的兵力和窳劣的武器,担任保卫徐州第一线的重任。当战役发生时,王铭章就站在县城的十字路口亲自指挥作战,然而在转移的途中,王铭章身中数弹,血流不止。他让前来救援的同伴继续与敌人拼搏,呼喊:“中华民族万岁!”后气绝身亡,年仅45岁。当讲解员结束了介绍后,全场静默无声,对这些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烈士肃然起敬。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烈士是一个民族不屈的脊梁和精魂,是一个民族精神的载体和化身。通过参观学习,实践团成员们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理想信念。革命先烈为了民族大义和心中的理想信念甘抛头颅、洒热血的精神深深震撼了实践团成员们。台儿庄战场的硝烟虽然已经散去,但民族耻辱不能忘,忧患意识不能丢。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一定会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

2.(2)重温红色记忆 探寻英烈精神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商学院燕喜儿暑期社会实践团全体成员探访了位于徐州市邳州市八路镇岠山脚下的小萝卜头纪念馆。

走进庄严肃穆的一楼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纯真的信仰”五个大字。两侧黑色展壁上记载着小萝卜头的生平,“1941”“1949”这两个大大的年份字样足以让人为之动容。在讲解员的深情讲解中,“小萝卜头”宋振中短暂而又辉煌的一生如画卷般在实践团成员眼前徐徐展开。

讲解员带领实践团成员详细阅读了馆内所陈列的回忆记录,这些记录是根据那些在劫难中幸存下来的共产党员的回忆所记载的。望着墙上年迈的革命者的面孔,讲解员缓缓开口道:“如果小萝卜头还活着,现在也已经八十几岁了。”只是悲惨的命运最终还是无情地到来,“小萝卜头”宋振中以及其他许多先烈们都倒在了最后的黎明前。牺牲时,不满9岁的宋振中,手中紧握着狱中老师送他的一小截铅笔,和他的父母一起被敌人残忍杀害,尸体更是被敌人用水泥浇灌在地下。当时,距离新中国成立仅仅只剩24天!

此次小萝卜头纪念馆的参观,令实践团成员们的内心受到极大的震撼。革命烈士为新中国的成立付出了无比艰苦的努力,他们为了祖国和人民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他们以崇高的信仰、坚定的信念和必胜的信心,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事业铸就了历史丰碑。

重温红色历史、传承奋斗精神,作为新时代大学生,实践团的每一位成员都将牢记革命精神和优良传统,不断增强大学生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奉献属于我们的青春力量。用实际行动扛起传承红色精神的旗帜,让红色文化的芬芳香播万里。

3.(3)牢记党员身份 不忘初心使命

已进入酷热的夏季,但炎炎的烈日并没有阻挡住实践团成员前进的步伐。怀着激动的心情,走在坑坑洼洼泥泞不堪的小路,穿越一条条街道,实践团成员们在当地村委的带领下终于来到了邳州市燕子埠镇黑山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耐心等候老党员同志们的到来。

历经沧桑而初心不改,饱经风霜而本色依旧

第一位到来的老党员同志是徐爷爷。1942年出生,现已79岁高龄。徐爷爷年轻的时候是一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从部队回到地方后,徐爷爷积极参与当地农村建设,协助村里的干部工作,凭着自身良好的素质以及积极向上的思想,于1970年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距今党龄已有51年。

“感谢中国共产党!”实践团成员在帮助徐爷爷再次戴上“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后,徐爷爷激动地说道。回忆起拿到纪念章的情形,徐爷爷更是抑制不住的流露出惊喜与激动。因为这一枚小小的纪念章,不仅见证了五十年荣光,也闪烁着中国共产党百年的丰功伟业和精神力量。最好的纪念是传承,最高的致敬是奋斗。徐爷爷拉着实践团成员的手,语重深长地说:“从建党后的一百年里,我们党走的路程还是比较艰难的,你们可能都不太了解,不过现在咱们中国发展的很快,感谢共产党,感谢毛主席。”与此同时,徐爷爷也叮嘱我们要时刻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时刻以党员的先进性激励自己,牢记使命,为社会做出贡献。

4.(4)退休不褪色、离岗不离党

第二位到来的老党员同志是苏爷爷。1952年出生,1975年6月正式入党,现已69岁高龄。年轻的时候,苏爷爷选择进入部队成为了一名中国人民解放军地空导弹兵,并长期在天津塘沽执行任务。为什么入党?这是所有党员终其一生的叩问和自省。谈及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动机,怀着一片赤诚之心的苏爷爷说道:“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他有他的宗旨,你只有靠近党,加入党,才能更好的为国家做贡献。”这些真诚的话语触动着实践团成员们的心,他们也对苏爷爷说道:“我们是学生党员,有幸被照亮,我们也想要去发光,去为人民服务。”

回首道不尽往事,言语诉不尽衷肠。是什么让一位古稀之年的老人泪湿眼眶,是对党的热爱与忠诚。苏爷爷看着窗外的田地与山丘缓缓说道:“解放初的国家一穷二白,现在经济条件发展了,比那会儿更幸福,日子也越来越好了......我们岁数大了,不能为党为人民做出多大的贡献了,但是一定不会为党脸上抹黑。”

实践团成员们望着苏爷爷,不自觉间竟也流下了眼泪。这是老人对党最深情的告白,这是人间最清澈无比的眼泪,这样的苏爷爷,这样的老一辈中国共产党员,令在场所有的实践团成员都肃然起敬,纷纷表示要向他们学习,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

5.(5)牢记党员身份 不忘初心使命

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个榜样就是一个标杆,老党员们的人生经历就像是一部基层视角的党史,记录了过去,也描绘了新时代、新农村的美好前景。经过采访,实践团成员们在老党员们身上充分感受到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不仅坚定了“永远跟党走”的决心与信心,还学习了优秀的品质,感悟了榜样的力量,相信这种见贤思齐的心理一定能驱动实践团成员们努力提升自身素养,培养自身能力,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勇立时代潮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竭尽全力。

四、支教内容

(一)、垃圾分类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环保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垃圾分类课上,“燕喜儿”实践团的付老师运用有趣的动画和精美的图片向孩子们科普了有关垃圾分类的相关知识。孩子们和老师积极互动,踊跃发言。在学习完相关知识过后,将印有垃圾名称的纸片发放给同学们,让他们将纸片贴到对应的垃圾筒上,以小组比赛的形式,比一比哪一组的正确率最高,最高的小组获得了我们送出的小礼物。

此次分类教学,不仅顽固了孩子们所学知识,还提升了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同时让“垃圾分类、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扎根于每个孩子的心中,形成自觉垃圾分类的意识。

(二)、创意手工

在创意手工课上,李老师首先通过让孩子们欣赏一组花的图片,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折纸花。随后,李老师拿出自己折好的花,向孩子们来展示自己的作品,为了更容易理解,李老师采用线上线下双重教学的模式,一边给孩子们放电脑上的图片,一边动手折。授课过程中,李老师不断走下讲台,亲手教授和帮助孩子们折纸,避免因剪刀使用不当而发生意外。就这样,孩子们在老师和朋友的帮助下,一步步地完成了康乃馨和玫瑰的制作。在制作结束后,李老师还给孩子们进行了优秀作品展示。

此次课程让孩子们“动起来”加强孩子们的手脑协调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同时还让孩子们感受到父母的爱以及自己回报的爱。唤起动手创造的热情,保持踏实干事的奋斗姿态。

(三)、地理世界

丰富的地理知识可以发展学生的智能和对人文知识的初步认识,付老师通过地球仪、图文解析等方式,向孩子们展示了中国的各个省份。并进行地理拼图游戏,老师将拼图平均分给孩子们,孩子们跟着志愿者认真看着手里的每一块拼图,从省名到城市进而继续了解不同的区域民族文化特色、风土人情以及世界大洲大洋的位置分布、人种文化差异。几分钟后,小组内依次进行拼图介绍,并在地图上找到对应位置后放回。

此次课程让孩子们在动手操作中了解中国地理,知晓了各省份的地貌以及特色风味,增强了孩子们对中华大地更深层次的了解。

(四)、吉他音乐

音乐教育可以通过艺术实践产生的艺术形象启发学生的道德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的审美,范老师在课堂开始前,拿起吉他给孩子们弹唱了一首《夜空中最亮的星》,孩子们跟着小范老师一起哼唱,无形之间拉进了师生之间的距离。范老师还和孩子们玩起了节奏小游戏,将动作和音乐相结合,激发孩子们对学习的兴趣,巩固相关音乐知识。

此次课程帮助孩子们形象客观地扩展自己的兴趣爱好认识各种各样不同的音乐和相关的乐理知识,使孩子们对音乐艺术有更深刻的感受与体会,开阔音乐视野,一起走进课堂,探索音乐的快乐。

(五)、律动舞蹈

为了培养孩子们身体协调性,加强形体训练,开设了“律动舞蹈”这一课程。在课上,魏老师带领孩子们一起做啦啦操,跳许多活泼有趣的舞蹈。每次在老师示范完舞蹈动作后,孩子都会凑到老师身边,争先恐后地想要学习模仿。魏老师很受孩子们的欢迎,也非常有耐心,她关注着每一位学生,纠正每一个动作,细心引导每一位孩子。

此次课程在锻炼身体的同时加强孩子们对于舞蹈的认知和熟悉,使孩子们感受到跟随音乐律动身体的魅力和快乐。

(六)、朗诵演讲

在朗诵演课上,凤老师用绕口令引出了本节课的第一部分——演讲。演讲共分为6大场合,每一场合的配图让孩子们更容易联系生活,让演讲类型与之匹配。课程的第二部分,凤老师带领孩子们学习如何进行朗诵,对停顿、语速、节奏重音这三点进行了特别强调。在《明日歌》这一课文的课堂试读结束后,邀请孩子们上台对自己喜爱的文章片段进行朗诵。

此次课程锻炼同学们的气质与胆量,并且锻炼同学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同学们的发言过程中,对孩子们所演讲的家乡文化、文明礼仪,爱国精神进行正向指导,正确引导孩子们的思想,提高思想素质。

(七)、揭秘史学

中华上下五千年,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什么是历史呢?”顾老师从一个问题开始,先引起小朋友们的思考,提起孩子们的兴趣。接着以四个历史小故事为切入点,带领孩子们走入这堂课。随后,顾老师根据历史时间轴的顺序,逐步讲述从史前时代到唐代的一些故事,历史事件以及著名人物,中间穿插一些古文物和古画等传统工艺品以及书法大家,融入进记忆点和特色在里面,使整堂课变得通俗易懂,趣味无穷。

此次课程带领孩子们一起探秘史学,在古籍古典以及名人文化中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增强孩子们对于中华历史的了解以及提高民族文化自信。

(八)、安全教育

为切实增强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避险能力,保障学生安全,包老师以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引入孩子们对于安全知识的认识,分别从:疫情防控、交通安全、消防安全、暑期安全四个方面逐一展开。课上,包老师还设置抢答环节根据近年来频发的溺水事件,播放相关视频来展开相关问题提问孩子们,讲述如何更好地保护自己,预防危险。

此次课程旨在增强孩子们的安全防范意识以及教会孩子们在面对危险时的方法以及急救措施,让孩子们更加注重保护自己的安全。

(九)、静心书法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硬笔书法的魅力,学习如何正确书写规范字,赵老师开展了一堂硬笔书法课。赵老师从楷书四大家有哪些为引导,逐步介绍四大家的主要作品。对于临摹练字,赵老师提出一个新概念“有效临摹”,强调临摹最重要的就是观察,并从四个方面介绍如何观察书法作品。为了让孩子们将这些书写要点应用于实践以及检验同学们的学习效果,同时也为了增强学习积极性,赵老师邀请四个组的孩子在黑板上运用看整体、看高低的方法进行汉字书写比拼。使书法知识牢记于心。

此次课程从书法的渊源讲起,不仅讲述了从古至今的书法要点,更教会孩子们学以致用,在实践操作中使孩子们的书写得到正确的改正。

(十)、神笔绘画

绘画不仅是一门艺术,更是启发孩子们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最好的老师。“几笔勾勒似云锦,点墨绘出心中情”,王老师从艺术来源于生活,艺术需要大家的创造作为开始,由生活事物引入绘画创作。接着讲解了些基础形状和如何开阔思维地去创作。孩子们都非常积极主动配合,并自己独立思考动手进行绘画创作。

此次课程不仅仅教授给孩子们绘画方面的知识,更着重提高孩子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以及对于艺术的鉴赏能力,扩展眼界,提高自我创作水平。 

(十一)、数字信息

在大数据化的当下,人们的生活已经被数字包围,汤老师进行了“寓教于乐,因材施教”的教学课堂,为孩子们带来一堂别具一格的数字信息课。汤老师从身份证号、邮政编码、学籍号……几个方面逐步向孩子们分析不同的数字所传递的信息,让孩子们自己尝试着编号码向大家介绍自己,开启了数字自我介绍。用数学的眼光去发现;用敏锐的思维去探究;用获得的知识去实践,感受数字编码的思想及其应用价值。

此次课程结合孩子们的特点和兴趣,让孩子们了解什么是编程,并扩展到在生活中的运用感受数字编码的思想及其应用价值。

(十二)、口语练习

赵老师给燕子埠中心小学的孩子们带来了一堂有新意、有趣味、有活力的英语口语练习课。通过课件引导孩子们从一部短短5分钟的小猪佩奇动画片中认音标、听发音、拼单词、学语法。让第一次接触口语课的孩子们感受到英语的魅力。以娱寓教,一而再再而三对单词拼读、拼写的温故。主动说、学会听、用心记,主动跟着老师开口去说,认真听清老师的发音,用心牢记拼写。

此次课程以观看动画片段为踏板,让孩子们能通过此次支教活动能在日常学习之外,以新方法、好习惯学英语,练口语,提升个人的口语自学能力以及对随机词汇的音标辨认能力。

(十三)、科技之家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与人类的接触越来越密切,科技所带来的改变越来越深入到人们的生活之中。为了带领孩子们领略科技的风采,提升他们的实操动手能力,马老师为孩子们带来了一节手创科技课,用现有的电路以及纸板制作一个简易的蓝牙音响。课堂上,孩子们跟随着马老师的操作与指导,一步一步地进行着蓝牙音响的制作。过程中,有的孩子遇到了困难,小马老师以及前来助教的实践团成员们发现后尽快上前给予悉心的指导与帮助,鼓励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

此次课程不仅教会孩子们一些科学小知识,制作蓝牙音箱,还让孩子们在实践中操作,在实践中成长,在实践中感受科技的力量。

(十四)、色彩感知

吴老师以三原色学习为主,辅以其他色彩的多角度问题思考,对孩子们的创新思维以及反应能力进行一定的锻炼。并以身边的颜色为话题引入课堂,孩子们积极地参与着课堂互动,大声地讲出自己的想法。在色彩课上在运用PPT以及图片引导孩子们的同时,小游戏的结合为课堂带来了别样的生机与活力。

此次课程作为一堂创新创意课,带领孩子们以更多元的角度来欣赏这多彩的世界。从三原色到更多美丽的颜色,一步一步地引导孩子们,通过色彩的创作变化告诉他们创新思维可以为生活带来更多的创意与惊喜。

(十五)、小小厨神

徐老师给孩子们上了一堂别具特色的厨艺课。徐老师先让孩子们带来中午的少量米饭,并在上课前给孩子们分发下去并耐心教授饭团的做法,细致入微,并时常下台帮助孩子们规整方法,动手操作。孩子们都积极主动,非常兴奋,在徐老师的指导下做好饭团并包装好,贴上小贴纸。最后孩子们将成品带回给父母品尝。

此次课程不仅教给孩子们如何自己制作好吃的饭团,还增强了孩子们自己的动手能力,激起孩子们对于厨艺的好奇和喜爱。

(十六)、奥数入门

为注重数学思维的培养,激发孩子们的兴趣,李老师带来了一节奥数入门课,帮助孩子们找到自己的热爱所在。在李老师的精心准备下,枯燥紧张的奥数课变成了趣味课堂,通过动画形式,将数学题藏于其中。

此次课程带去的不仅是如何解决数学难题,更是帮助孩子将数学思维带入生活,能够在生活中运用理性思维思考问题。

(十七)、经典阅读

为了弘扬传统文化,传播经典艺术之美,燕喜儿暑期社会实践团特地开设了一节经典阅读课。吴老师以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为基点,先以故事引起孩子们对于课程的兴趣,以动画的形式,将经典故事展现在孩子们的面前,让故事重演,孩子们沉浸于故事的生动画面中。老师给大家讲解了故事的背景,并且以生动的语言描绘了整个故事的经过,结局设置悬念,激发孩子们的求知欲以及积极性。

此次课程通过对故事情节的讲解,教授孩子们学拼音,解词意以及课外延申。让孩子们在学习语言魅力的同时,增强对中国传统典籍以及传统文化的了解,增强文化自信。

(十八)、编程启蒙

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和想象力,少儿编程启蒙得以在现代向广大儿童普及。在本次支教活动中带来了编程启蒙课程。课堂上刘老师用幽默诙谐的语气,结合少儿编程软件的操作展示,带领带领初识了编程课程。于实践中感受着编程学习所带来的乐趣。课程结束后,同学们纷纷表示在家庭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乐于在网上进行以后更深入的编程课程的自主学习。

此次课程让孩子们对少儿编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紧跟时代的步伐,拓宽学生们的视野,引领他们走进未来的学习方式。

(十九)、纸短情长

书信是最能向朋友或亲人表达思想情感的形式实践团开设了书信类课程-纸短情长。王老师通过给小朋友们讲解一些古代文人的书信和诗词,让小朋友们感受到其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真切感情,随后讲解了信件的基本格式和主要内容,让小朋友们自己思考想要写给谁,为什么写给谁,并自己动笔进行写作。

此次课程在讲述书信的文化和格式中带领孩子们去写信,通过书信去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在锻炼了写作文笔的同时也增强了孩子们对于情感表达的心。

五、商讨调研计划及调研内容

线下支教:此次活动采取线下支教的方式,时间为两周,即从2021年7月10日至2021年7月23日,燕喜儿暑期社会实践团共开设18门课程,例如垃圾分类、创意手工、吉他音乐、神笔绘画、科学之家、律动舞蹈、编程启蒙等等。由燕喜儿暑期社会实践团提前组织团队成员做好相关课程准备,并提前安排好课表和相应老师于每天9:00-10:00和10:30-11:30分别对小班三到四年级以及大班五到六年级在燕子埠小学教室内分别进行教学。

实践调研:团队通过对当地村民的走访以及在集上帮助村民售卖物品和了解情况,通过实地实践调研来记录了解燕子埠镇的村民具体情况,并制定相应的有针对性的帮扶规划。

直播带货:经过指导老师、负责人以及成员们的提前规划和安排,联合当地镇长以及实践团内成员于23日一起在微信视频号进行直播。将燕子埠当地特色农产品通过网络在全国进行推广,让更多人了解,看到燕子埠的同时,促进当地的旅游业发展。

六、调研总结

在为期14天的暑期社会活动中,“燕喜儿”暑期社会实践团秉持着“学以致用”的校训,把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在燕子埠小学进行授课为孩子们带去了不一样的课堂知识,让孩子们在娱乐中学习,自觉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与此同时团队还进行乡村振兴调研、走访红色革命根据地、采访退伍老兵等活动,更切实准确地了解当地实际情况。并由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的周驿老师和杨露老师牵头联合当地镇长采用师生共同在田中直播带货的方式,展示特色产品以及燕子埠周围的风土人情,帮助当地农产品“走出去”的同时加强“引进来”让更多的人看到燕子埠这个地方。在实践过程中既帮扶了当地农民,也展现了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老师和学子们在实践中不断成长,不断进步,在这片土地上留下属于他们的脚步,挥洒着他们的汗水。勇当新时代青年,积极投身实践。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燕喜儿”实践团定能不负青春,不负韶华,在以后的活动中,继续砥砺前行。

图为燕喜儿暑期社会实践团全体在燕子埠小学所摄结业合影,中国青年网通讯员赵倩芸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