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代码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2023-09-11与点

中国青年网石家庄9月11日电(通讯员 翟梓怡 吴腾业 孟思彤)今年暑期,由河北师范大学软件学院软件工程专业的6名同学组成的“农耕共创”实践队伍深入田间地头开展社会实践。

种了一辈子地,怎么测算耕地面积?

怎么根据耕地情况,合理安排农作物种植?

大数据到底怎样才能更高效地助力农业生产?

为了更好地回答上面提出的这些问题,河北师范大学软件学院“农耕共创”实践队的队员们立足专业,以“田界地图”项目为依托,以“将代码写在祖国大地上”为志向,走向田间地头,开展智慧农业测绘实践。

图为实践队伍在田间测量。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孟思彤 供图。

在河北师范大学软件学院,胡国欣老师以“双师型”教师的身份教授学生们“JAVA与移动智能设备开发”课程。在他的课上,经常有学生们灵机一动,冒出一些有趣的想法。“田界地图”项目就是这样的灵感闪现。“只要知道经纬度,就能自动测算出地块面积。这是我们最初的想法。以此为依托,搭建更精准、高效的土地测量和农业数据服务平台,以数字化赋能乡村振兴,是我们的最终目的。”胡国欣老师说。

抱着这样的想法,河北师范大学软件学院“农耕共创”实践队立足所学专业,积极探索人工智能在乡村振兴领域的技术创新,研制出了一项智慧农业服务平台,该平台可自动根据农耕用地边缘经、纬度进行面积、形状、边长地理位置等内容的高度精简化、专业化、准确化、形象化的绘制与展示。为检验项目绘制与展示功能的准确性,探索更精准的数据测算模式,队员们在2023年的夏天,深入田间地头,展开实地调研。

七月份的石家庄,蒸腾着酷暑高温,实践队员们多次走向田间地头,深入农村实践。近40度的高温下,设备的安装、人员分组有条不紊地进行。实践队员们围绕田地,以三米为一点位进行打点,以点位为参照,使用专业仪器进行测量,并在测量完成后导出设备数据。测量需要分地块,分时段多次进行,才能验证其有效性。队员们就不厌其烦,一次次地调试,一次次地测量,一次次地导出。一手数据的获得,为项目提供了详实的数据支撑。返校后,为实现实践创新,团队成员以数据为支撑,以专业知识为基础,进一步完善项目后台代码,通过卫星图像和遥感技术,将多个农耕地块的信息进行汇聚和展示。

脚下的每一寸土地,都印刻着青春的步履。指尖的每一行代码,都闪现着智慧的火花。新时代的大学生应该怎样贴近基层,应该怎样涵养家国情怀?河北师范大学软件学院的师生们,用行走的步伐,用蓬勃的青春,交出了时代的答卷。

基于实践成果,河北师范大学软件学院与河北省供销总社已成功展开合作。学院师生的“田届地图”项目,全面承担了河北省供销总社“智慧供销农业”平台中的“托管土地”线上管理模块的开发工作。目前已成功上线了微信小程序和PC端的地块在线管理功能,其中涵盖了对各种测量形式的数据支持。并已在河北省11个地市正式投入使用。截止到8月19日,平台上共计创建两地任务1108个,生成田块数量36692个,管理田块亩数共计603386.93万亩,日活用户计上千人。该项目为国家号召的土地托管全产业链社会化服务、乡村振兴、学以致用服务三农做出了一次重要的探索,实现了大批量田块精细化管理,得到了省供销社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

图为微信小程序管理功能展示。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吴腾业 供图。

图为pc展示地块信息。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吴腾业 供图。

“通过组建科研和实践相结合的创新团队,让有情怀、有抱负、有才华的年轻人投身乡村振兴的火热实践,在学好专业,成就自身梦想的同时,将数据代码写在祖国的大地上,以数字化赋能乡村振兴。”胡国欣老师表示,今后学院将发挥校企合作优势,积极搭建人才培养平台,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发挥学校人才和智力优势,引导学生以专业所学投身基层,助力城乡均衡发展,助推乡村振兴。

图为实践队伍合照。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翟梓怡 供图。

 实习生:张丽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