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赴毛竹山村开展实践活动

2022-08-08郭永杭

中国青年网桂林8月8日电(通讯员 郭永杭 梁娇莹 陈豪)为了响应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时代号召,7月19日至22日,桂林航天工业学院机电工程学院“拾忆三代人·同寻壮乡共富‘密码’”实践团下乡毛竹山村,通过实地考察、与村民交谈等方式,了解毛竹山村振兴经验,拾忆当地祖辈、父辈、吾辈三代,挖掘奋斗历程,最后结合自身书法技能,开展“走读壮乡共富路,墨染乡村新画卷”书法教学活动,助力乡村振兴。

拾忆三代人,解锁共富“密码”

走进如今的毛竹山村,一幅产业兴、农民富、乡村美的画卷映入眼帘。50多年来,毛竹山村三代不同的人,却找寻着同样的共富“密码”。

图为王世龙与实践团成员讲述他年轻时的奋斗历程。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黄杰国 摄

身为祖辈的王世龙说他们那一辈,面朝黄土背朝天,吃够了没文化的苦。于是,他决心要让自己的孩子们学好文化,走出大山,当时王世龙的家还没解决温饱问题,却咬牙供养出两个大学生,据了解,当时的毛竹山村总共只有6位大学生。自1985年推行义务教育改革以来,有无数像王世龙这般的父母,为自己的孩子付出了诸多心血,只为他们有朝一日能成才。

十年前的毛竹山村对产业发展还并未制定统一的规划方案,身为父辈的王跃军作为当时留守在村里的一批年轻人,积极融入产业发展热潮,随着不断增加投入扩大规模,如今的毛竹山村葡萄年总产量达到了100万斤以上,总收入超350万元,带动周边乡村发展葡萄产业2万多亩。截至2021年,村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5万元。

最后,身为吾辈的王嘉晨为实践成员们解锁第三个“密码”,王嘉晨房间里满墙的奖状,证明了她优良的表现。王嘉晨表示,长大想当一名乡村老师,还表示日后有机会有能力想要回家乡做建设,想让更多的大山孩子走出大山,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毛竹山村的一个个小家仅是中国万千家庭的缩影,折射出的却是近代以来广西的发展变化以及在党领导下全中国4亿多家庭、14亿多人民共同追寻的共富梦。国家富强,民族复兴,最终要体现在千千万万个家庭都幸福美满上,体现在亿万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上。回望百年,青春向党。作为一名学生党员也应在自己的岗位上书写青春华章,自觉把个人理想融入中国梦,共富路上,还有无数密码等着我们去找寻,一起向着未来,携手续写新的时代华章!

“一竖一撇一捺”书写毛竹山村幸福篇章

团队成员通过走访调研毛竹山村的脱贫致富之路,以敢于创新的思想精神,助力乡村文化振兴为目的,带领孩子们领略书法艺术的魅力,激发新生力量,书写毛竹山村美丽生活、经济繁荣的篇章。

图为实践成员与孩子们之间的书写字词互动。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陈豪 摄

图为小朋友正在聚精会神地书写作品。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黄杰国 摄

实践成员邀请了村里的小朋友们和他们的家长参与此次活动。“村里原本不是种植葡萄的,是才湾镇妇联主席来村里调查时建议大家种植葡萄,虽然当时村里缺乏资金,但是后来在村上的老党员团结带领下,呼吁村民一起在镇上的农商银行集体贷款,便立马解决了缺乏启动资金的问题。”村民代表许玉玲给实践成员介绍到,毛竹山村的致富之路,离不开村民们敢于创新的思想精神,从种植传统农作物到种植葡萄,再到多元的艺术生活经济,是一条用勤劳双手开辟出来的道路,没有人为他们走在前方,他们就是这条路上的先行者。而再看今日,村民们更是融合了时代发展特色,依托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在家门口建起了农家乐,积极利用电商平台、红旅文化、艺术文化等,实现着经济的多元化发展。随着时间的流逝,本次活动也在合影留念中落下了帷幕。

在书法教学活动上,实践团成员们带领孩子们领略书法艺术的魅力,成员们从握笔姿势到写字的间架结构、笔画笔顺等入手,手把手教孩子们书写,一竖一撇一捺,教授孩子们书写着毛竹山村幸福篇章。孩子们也仔细聆听团队成员传授的书法知识,一幅幅叙写着毛竹山村致富“故事”的书法作品跃然纸上,在孩子们心中播撒下了美好高雅的艺术种子。

此次走访调研暨书法教学活动,培养了实践团队成员的沟通表达能力,也让成员们认识到毛竹山村致富之路的根本所在,并且让孩子们在学习中感受到、领悟到了汉字和书法的强大魅力,培养起了良好的书写习惯。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孩子们的合影。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黄杰国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