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感悟:踏足毛竹山,拾忆三代人

2022-08-12郭永杭

2022年7月19至21日,我作为实践团成员参加了桂林航天工业学院机电工程学院以“拾忆三代人•同寻壮乡共富‘密码’”为主题的2022年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我们本次的目的地便是桂林市全州县的毛竹山村,这是我的第一次实践之旅,因而觉得很是新鲜,毕竟像这种实地走访和面对面的实践学习机会不可多得。这几天的实践活动也给我留下了诸多美好的回忆,可谓是收获满满。

图为实践成员驻足观看毛竹山村宣传展板。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黄杰国 摄

初次驱车抵达毛竹山村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便是映入眼帘的大片的葡萄园,走到哪里都有大片的随处可见的葡萄地。我不禁在心里感叹到,不愧是毛竹山村的特色产业呀!在这几天的实地走访过程中我们对毛竹山村有了一个更加清晰立体的认识,我不禁对毛竹山村的迅猛发展感到惊叹,毕竟当年那个极度贫困的小山村如今经过短短二十载的发展已经摇身一变成为了远近闻名的致富示范村,人均年收入可达3.5万元,彻底摆脱了贫困山村的帽子。看到如今毛竹山村的良好发展势头,不禁令我也联想到自己的家乡——是否有一天我的家乡也能够像如今的毛竹山村这样富起来呢,我的内心深处出现了一个坚定的声音——那一天肯定会到来的!

图为实践成员参观毛竹山村葡萄种植基地。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黄杰国 摄

在与村民的交谈中,我切身感受到了当地村民热情好客与淳朴善良,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便是王世龙爷爷,作为爷爷辈的他身体仍旧很健朗,而且在接受我们采访时很是热情,积极配合我们,回答我们的问题时也是条理清晰,知无不言。我们在跟他的交流中没有太多障碍,甚至有一种久违的亲和感,他很理解我们年轻人。

王世龙爷爷虽已年逾古稀,思维却还很活跃,他跟我们这些年轻人交谈时能够侃侃而谈,总是和颜悦色,我们都不禁对这位爷爷表示赞叹。但岁月也仍旧在他脸上留下了痕迹,如果可以,我多希望时间再慢一点吧。我们常听到长辈们口中说到长江后浪推前浪,后生可畏之类的感慨之词。但我想对他们说不正是有他们这些前人在开辟道路,默默栽树,我们这些后人才得以寻着前人脚步前行。我想说身为年轻一代的我们不会辱没前人对我们的期望,定会尽己所能开创一个美好盛世。

图为实践成员采访吾辈青年王嘉晨。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黄杰国 摄

我们此次实践之旅采访了祖辈、父辈、吾辈三代人,如果问我对哪代人最为印象深刻,我想那自然是吾辈这年轻一代了。我们常说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是祖国的希望,少年智则国智。

最后,在本次实践活动中我最为骄傲的事情莫过于是当了一回书法老师,并进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书法教学活动。坦白说,当刚开始接到这个任务的时候,我有些迷茫,到底该如何下手呢,毕竟我并没有书法教学的经验。就在书法教学活动前一天我都还在思考怎么教好呢?最后基于大多数小朋友并没有书法基础,我决定还是先从最简单的执笔和运笔教起。活动当天一切都按照预定计划进行着,我们团队成员分工明确,最终我们顺利地完成了此次书法教学活动。

图为实践成员与小朋友们携书法作品合影留念。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黄杰国 摄

回想起此次书法教学活动,虽然在整个过程中我并未有出现大的失误,但当面对一大群孩子时我也有些慌了手脚。我在沟通交流方面还有待提高,毕竟平时我更多的是和同龄人交流,当一下子要和八、九岁的小朋友交流,并且还要教他们掌握一项技能,这个时候确实在沟通交流上要有一定的技巧才行。

毛竹山村实践之旅给我留下了许多美好记忆,也让我学习到很多东西,长了见识。实地走访很好的锻炼了我的实践能力,走出课堂我看到了新的天地。其实生活处处是课堂,世事洞明皆学问,在实践中我得到了新的提升。毛竹山村之旅虽短暂却很美好,在这里我看到了乡村振兴取得的实际成效,看到了民族振兴的希望,看到了人们通过自己劳动过上了美好生活。我相信在不久后的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像毛竹山村这样的乡村走上共同致富的道路,过上更加幸福美满的生活,我期盼着那一天!(通讯员 李加)

实习生 张云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