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忆担当话“共富”,以梦为马写青春

2022-08-23郭永杭

七月的天空骄阳似火,云都藏进了深山,但当毛竹山村的葡萄串上枝头的那一刻,它也串起了毛竹山村脱贫致富的一条康庄大道。

千年前,陶渊明曾说:“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青春转瞬即逝,而当时间被赋予了意义,它们便不再短暂。2022年7月19日,我作为桂林航天工业学院“我在‘窗口’写青春”实践队的队长,带领队员们踏上了毛竹山这片土地。在几乎出一会门就恨不得和冰块在一起的季节,我却在这感受到了不一样的凉爽。同时而来的,还有对于乡村全新的认识体会和感悟收获。

回想起这几天的“三下乡”实践,让我感触最深的便是在毛竹山村开展的“拾忆三代人·同寻壮乡共富‘密码’”主题寻访调研活动。活动主要是由实践成员对毛竹山村进行调研,通过实地考察、与村民们交谈等方式,走读毛竹山村振兴经验,拾忆当地祖辈、父辈、吾辈三代,挖掘奋斗历程,助力乡村振兴。活动还受到了桂林日报的采访报道,但活动对于我们的价值远不止于此。

祖辈王世龙:40后的共富“密码”:倾力铺就求学路

初次遇见这位耄耋之年的老人时,他正在葡萄地里佝偻着身子拔除杂草。待他忙完农活,我们对他进行了采访,采访后让我感触颇深。王世龙他们那一辈,面朝黄土背朝天,吃够了没文化的苦。于是,他决心要让自己的孩子们学好文化,走出大山。在那个饥不择食的年代,家庭温饱的问题尚未解决,王世龙却能战胜贫困,供养出两个大学生,据了解,当时的毛竹山村总共只有6位大学生。不禁让我感慨,自1985年推行义务教育改革以来,有无数像王世龙这般的父母,为自己的孩子付出了诸多心血,只为他们有朝一日能成才。回望历史,我深刻体会到,“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强国富民,育人为先”,有知识才能走上共富路。

图为实践成员采访在葡萄地休息的王世龙。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黄杰国 摄

父辈王跃军:70后的共富“密码”:敢为人先谋发展

十年前的毛竹山村对产业发展还并未制定统一的规划方案,仍就受阻于传统农业的瓶颈。王跃军作为当时留在村里为数不多的年轻人,积极融入到产业发展热潮,从起初的3亩田发展到如今的15亩,不断增加投入扩大规模,既是因为乡村振兴的红利,也是对种植的热爱。

在王跃军这样一批年轻人的带动下,毛竹山村的葡萄年总产量达到了100万斤以上,总收入超350万元,带动周边乡村发展葡萄产业2万多亩。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像王跃军这样草根创业人,只是千万创业人的缩影,他们正默默为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打造共富路贡献自己的力量。我们也应当如此,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拼搏奋斗。“千里之台,始于垒土”,创新创业从未停止,逐梦在新时代的路上,凝聚创新力量才能走向共富。

图为王跃军带领实践成员前去参观葡萄种植基地。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黄杰国 摄

吾辈王嘉晨:00后的共富“密码”:振兴乡村向未来

呈现在眼前的满墙的奖状,证明了王嘉晨在校的优良表现。在采访中,王嘉晨说长大想当一名乡村老师,还表示日后有机会有能力想要回家乡做建设,想让更多的大山孩子走出大山,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农村姑娘不畏艰难萌芽教师梦,源于她始终背负着报效乡村、报效祖国的希望。学得新知识,得到新发展,重回农村,不失为一种振兴乡村的良方。王嘉晨的想法令我钦佩不已,青年是共同富裕路上最重要的“主力军”,我们所做的一些微薄努力,无非是能在乡村振兴之始让更多人看到农村、认同农村,引用一句话便是:“昔日,父辈走出去,迎潮而上;今朝,青年返乡来,踏浪而归”。我想,和许许多多的青年一起筑梦、追梦、圆梦,便是我幸福的航标。未来,我会继续把青春写进复兴梦想里,为推动共同富裕汇聚强大的青春力量!

图为实践成员采访王嘉晨。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黄杰国 摄

在此次“三下乡”活动中,我看到每个人心中的乌托邦都不一样,但是人们共同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没有变。50多年来,毛竹山村三代不同的人,却找寻着同样的共富“密码”。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于我而言,这是我人生中首次切身走进乡村振兴,不再是隔着那张把世界划分的无限小的屏幕、也不再是通过只言片语的听闻,而是我的双脚实实在在地踏上了这片泥泞的土地、我的双手真真切切地触摸到了这面土墙的斑驳。作为一名学生党员,我将在自己的岗位上书写青春华章,自觉把个人理想融入中国梦,在共富路上,找寻更多的致富“密码”!(通讯员 郭永杭)

图为实践成员在毛竹山村田间拍摄宣传海报。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陈豪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