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手记:心之所往,逐梦远航

2021-09-10Sɪʟᴇɴᴛ

7月16日-7月31日,洛阳理工学院向日葵支教团启程前往洛阳市洛宁县下王召村下王召小学开始暑期三下乡支教任务。根据学校安排,我也随队前往,开始我的支教生活。这次支教工作,我个人也感慨很多。

在到达之前,我特地搜了下王召小学,甚至在百度地图里都查不到具体的定位。那时,我就在想,这该是多么偏远的小学,能有多少学生,设备能不能保障……在路途中,即使我睡着了,我也感受得到道路的崎岖。一个个上坡,窄窄的道路,可能对面来一辆车就得等上好久。在这样的村庄,掉头成了很困难的事情,移动垃圾桶,慢慢的挪动。就是这样的村庄,仍有让我感到惊喜的地方,清澈的小溪,四周环绕的山峦,夜晚的小星星……

到达下王召小学给我的第一个印象就是好,里面有幼儿园,篮球场,兵乒球桌,五个班级三个班级有电脑白板,厨房卫生整洁干净,住宿的地方有空调。虽然这里的厕所让人不忍直视,但坦白的说,这和我印象中的“艰苦”已经完全沾不上边了。这让我感到,农村基础建设正在一步步变大变强。

图为支教团成员在打扫学校。中国青年网通讯员魏晨曦摄

首先,说说我们的衣食住行。这十五天中,我们每天保持服饰统一,为的就是保持纪律性,在走出校园时,我们代表的是向日葵支教团。吃的方面不用说,既然是下乡必然特别拮据,大鱼大肉是不用想了。十五天100元,每天啃大馍吃土豆。但另我感动的是中途还有地方领导、学校领导和往届义工的慰问。住的方面,我们采取男女分开的方式,虽然挤了点,但是每个人都有一席之地。在地上铺上凉席,便是一张床了。出行方面,校长给了我们一辆电瓶车,大大方便了我们日常采购物资的出行。不过唯一的问题就是:蚊虫。毕竟乡下不同城市,乡下的蚊虫又大又多。不过,我们有杀虫剂、蚊香和花露水,虽然有的时候还是防不胜防,被叮了好多包。



图为伙伴炒好的菜。中国青年网通讯员魏晨曦摄

再说说我们的教学安排。一共招到125名学生,这个数字在我的意料之外。当地的学生被我们分成了五个班,一年级一班,二年级二班,三年级三班,四年级四班,五六年级五班。我们主要开展兴趣课,除去传统的语数外,我们开展了手工课、音乐课、体育课、思维课、爱国教育课、地理课、物理课……除了日常的课程之外,我们还安排了指定时间进行暑假作业辅导,让学生们不忘按时完成暑假作业。还有娱乐活动,带着孩子们一起做游戏。例如:击鼓传花、抓鸭子、三个字、123木头人等等。还有一系列大型活动,趣味运动会、党史教育、防洪防灾安全教育、联欢会……总之,这十五天的教学安排丰富多彩,让孩子们学到了知识的同时也更加快乐。

下午放学,我们对于一些没有家长接的孩子也会安排人送他们回家。对于一些优秀和特殊的学生,我们也会安排家访。通过家访,我了解到这里的大部分孩子都是留守儿童,家里面只有爷爷奶奶在家,他们都很想念自己的爸爸妈妈。在这15天里,我们能做到的就是尽量给他们多一点的陪伴。他们也会有自己的梦想,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让这个梦想种在他们的心里,告诉他们坚持一定会成功。另我最难忘的就是对宇鑫的家访,通过那次家访我知道,每个孩子都需要鼓励,每一个孩子都有一颗热爱的心。那天,我教会了他跳绳,他很开心。我想,也许这就是孩子的天性吧。

图为支教团成员去学生家里家访。中国青年网通讯员魏晨曦摄

当然,平时打交道最多的还是我们的张校长,他在生活上给予了我们很大的帮助,十五天以来一直支持者我们的工作。我们需要什么他总是尽量给我们争取,他一直说想给孩子们认识更广阔的视野,想让孩子们学到在学校学不到的知识。虽然天气炎热,他也不忘给我们打扫卫生,给我们送来西瓜,安排可口的美食。

虽然远离城市,但这里依旧有更多只属于乡村的乐趣。没有光污染,这里的星星到夜晚格外的明亮。夜晚,挨家挨户都出了去捕蝉,一个个手电筒照亮了这乡间的寂静。凌晨五点的下王召,旭日初升,划过地平线,这代表着希望。清澈的小溪,有顽皮的小孩子在家长的看护下在里面嬉戏玩耍。

图为与伙伴们一起看日出。中国青年网通讯员魏晨曦摄

离别时,孩子们争抢着拿行李追随着老师走到路边。风萧萧兮易水寒,老师们留下离别的泪水,孩子们拥抱着老师,说着:“老师,你们能不能不要走?你们还回来吗?”依依惜别之情油然而生。坐上大巴车,孩子们摇着手目送我们离开,十五天的支教任务算是告一段落了。忘不了张校长最后那一段挥手告别,直至看不见我们,他才掉头离去。我不知道离别的滋味是这样凄凉,我不知道说声再见要那么坚强。欢迎来到下王召,我曾经支教过的地方!(通讯员魏晨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