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大学生探索脱贫致富路 咏读乡村振兴经

2019-08-08笠_楚

中国青年网马鞍山8月8日电(通讯员 李晓雨 储宏丽)“星星之火,可以燎原。”2019年是古田会议召开的90周年,带着寻根溯源这一初心,7月25日至30日,安徽工业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5名实践队员来到被誉为人民解放军的“军魂”所在地——宁德古田,追随时代印记,探寻乡村振兴,开展了以“乡村振兴,青年修为”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

峥嵘岁月爱国情

7月26日,实践队员一行来到前洋村,亿往昔峥嵘岁月,思红军革命精神。在参观过程中,前洋村支部书记余养泉介绍道:“战火硝烟的年代,前洋村曾经是革命老区基点村。在党的带领下,村民们坚持不懈的开展革命斗争,其中赫赫有名的仁人志士就是余三江。终于,胜利的号角吹响了中国的每一寸土地,一直坚持抗争的前洋村也赢得了‘红旗不倒’的赞誉。”这一过程,队员们纷纷表示耳濡目染地了解到了那个红旗飘飘的战火岁月。

了解了前洋村的革命历史,实践队员又追随着历史的脚步,走进了有着“五朝齐聚一村寨,一眼望穿千百年”之称的前洋古民居,前洋的古民居贯穿“五朝”,历宋、元、明、清、民国。沿着铺着石板鹅卵石的古街走进村子,古老厚重的明清古民居令队员们叹为观止。“前洋的每一砖,每一瓦,都在述说着当年的峥嵘岁月,每一步,每一景都有着一个动人的故事。”实践队员李晓雨感叹到。

实践中,队员们了解到:前洋村立足于古韵乡村实际,以党建为引领,调动方方面面的力量,形成了一股强劲的“红色动能”,助推古村振兴。

图片发自中青校园App

实践队员正在认真观看好人周炳耀的事迹。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李晓雨 摄

扫盲工作勇争先

“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秀峰村有着“全国扫盲模范村”的称号,其“耕不至富,读可荣身”的村训指引着一代又一代人勤学苦读。7月29日,实践队员一行来到秀峰村进行调研学习。期间,队员们与带领乡村扫盲的“卓老”进行了交流谈话,他结合自身扫盲经历指出教育之于乡村振兴的重要性。“扫盲之路不好走啊,那时的村民们,白天下地生产,晚上识字。”“卓老”回忆起最初扫盲的时候。如今,“教育振兴”之路已在这座小城开花结果,在这个求知若渴的时代熠熠生辉。

“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芬芳美丽满枝桠,又香又白人人夸……”伴随着《茉莉花》轻快的旋律,“卓老”带着队员们体验了老年合唱团的娱乐项目。习近平总书记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建设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而如今这里,一份满满的幸福感荡漾在“卓老”的面容之上,也洋溢在这个小城的每个角落。

“这是一座幸福的小城,里面住着一群幸福的人。”队员梁梦麟说道。

图片发自中青校园App

卓姓老人正在带领实践队员唱响民歌《茉莉花》。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李晓雨 摄

正本清源谋发展

正本清源,革弊鼎新。实践期间,队员们先后走访了秀峰、庄里、下地、廖厝、前洋五个村庄。了解到村中大部分农户致力于发展食用菌种植,其因地制宜的发展形成了一条特色的脱贫“战线”。

队员们通过走访询问、发放问卷等形式对该地进行了调研,结果显示:卓洋乡独特的地理环境决定了其可以作为发展反季节银耳生产的好基地,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物流行业的兴起,卓洋乡居民也开始逐步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销售模式,但交通运输的相对滞后给销售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限制。

“要想富,先修路。”队员们就调研结果和当地村主任进行了交流。“村民个体种植成本高,难以形成大规模产业化发展。虽有政府扶持,但缺乏牵头企业,将资源合理利用,我们下一步的乡村规划便是同附近几个村庄建立农村合作社,扩大生产规模,形成产业化发展。同时注重交通运输的建设,将乡村振兴的‘绊脚石’移开。”下地村村主任陈远桂指出。

图片发自中青校园App

讲解员正在为实践队员介绍乡村规划。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梁梦麟 摄

卓洋乡具有“六乡”特色,其浓厚的红色文化底蕴,古朴的历史气息,因地制宜的发展特色具有着深远的意义。同时,卓洋的乡村振兴之路让队员们倍受启发,在总结时实践队队长赵磊说到:“助推乡村振兴,不仅仅是助推经济振兴,还需助推文化振兴、生态振兴,是一个全面的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