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农学子探寻汶川乡村旅游 十年振兴

2018-08-10小单眼皮
当地政府热情接待分队队员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冯郁涵 摄

中国青年网成都8月10日电(通讯员 王靓菁 潘慧娟)7月23-31日,四川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由入党积极分子组成的“六个核桃”暑期调研实践团队汶川小分队走进汶川县绵虒镇羌锋村,调研乡村旅游业发展情况。绵虒镇羌锋村处在5.12汶川大地震震中范围,强震对当地产生了毁灭性的打击。震后十年,尤其是十八大后的几年里,当地以乡村旅游业为重点的灾后重建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绩,但同时也遇到一些发展中的瓶颈。暑期里,川农学子走进“震中”,看十年变化。
村干部谈发展,看翻天覆地新十年
分队成员首先对羌锋村党委书记高攀进行了采访,从高攀的口中队员们了解到,这些年来羌锋村脱贫情况良好,村庄整体经济水平正常,旅游业发展情况较好。“我们村现在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持续性地吸引游客”,在谈及村内发展现状时,高攀的眉头一直都没有舒展过,“一方面是较多数村民自身思想依然保守,不愿意改变当前种植为主的农业产业模式;另一方面是我们村村委干部班子文化程度普遍不高,村内人才严重不足;同时就是缺少技术、资金的支持。”村民的保守以及人才、技术、资金的缺失使得当地乡村旅游业无法形成规模、品牌与特色,从而无法吸引到更大的游客量、拉动当地经济增长。该村还存在基础硬件设施建设不全面的问题,这成为当地旅游业发展的“拦路虎”,“现在最需要的就是对周边绿化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要实际成果,不要空头支票。”高攀如是说道。

面对这些难题,羌锋村也不是完全束手无策。交流过程中,队员们了解到羌锋村目前正在走“两化”道路,即“绿化”与“文化”。“绿化”即指进行村内外绿植状况,“文化”则是羌文化道路的规划。“我们村靠近国道,如果把进村的道路绿化搞好,搭配羌文化的元素,就能够很好地吸引游客。”而具体谈到村内旅游产业设施打造及文化旅游发展这一概念时,高攀提到了羌族文化、历史、服饰以及羌族特色歌舞等,“如何充分发挥我们村的历史文化优势,提高民俗旅游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是一个大问题,需要政府、乡镇企业以及村民共同摸索出一条长远可行的道路。”队员们将调研中关于基础设施缺失或有待完善的信息进行了详细的记录,以便后期梳理,为呼吁社会关注或撰写调研报告提供丰富的材料。

农户谈发展,看现实版 “愚公移山”

在高攀的带领下,团队成员来到了村内开办了农家乐的农户家中。主人引领团队成员参观了整个农家乐,并详细介绍了开农家乐的初衷、发展情况和开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当时为了建起这个农家乐,一砖一瓦从山下搬着东西上山修建。愚公移山都是虚的,我们才是现实版愚公移山。”主人在对灾后重建的整体设计有着自己的思考,萌发了经营农家乐的想法。他认为应当以点带面,从小户做起,最后带动整个村庄的旅游业建设进程,将愚公移山的精神继续发扬下去,积极响应乡村振兴战略。

农户谈灾区十年来发展变化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冯郁涵 摄

乡村振兴战略已深入百姓心中,村民积极配合并自发创建极大地加快了政府相关工作的有效展开以及乡村发展的进度。但目前也还存在着因宣传不到位导致的客流量少等问题,村内基础设施的建设、村民农业基础知识的培训以及羌族特色文化建设等方面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有待改进和解决。汶川分队在调研走访中,每到一处,都通过自媒体将自己看到的、感受到的,尤其是当地民众希望外界更加关注的,传播给远方的亲朋好友,通过本次实践为当地农家乐打起了“小广告”。

创业者谈发展,看乡村振兴好机遇

后团队成员一同来到了绵虒镇的大禹农庄。大禹农庄建于灾后,是一个以推动大禹生态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建设为目标、“回归自然,生态永续”为主题的休闲旅游式山庄。团队成员对山庄负责人进行了面对面专访,农庄主从“汶川康养”、“互动体验”、“IP”三个方面为队员们介绍了山庄现在面临的问题及未来发展目标。他着重提到了现代人生活水平逐渐提升,传统旅游形式无法满足游客的旅行需求,所以应当建设以“健康”、“长寿”、“绿色”为主的体验式山庄旅游形式。“互联网发展迅速的时代,挖掘创意,创建IP也是山庄发展很重要的一部分。”针对山庄的宣传发展问题,农庄主谈道,“积极响应乡村振兴战略,我们的发展之路走得愈发稳健。”听到震区的创业者的规划,队员们也隐约看到了不远将来绵虒镇热闹繁荣。

在大禹农庄听创业者讲述十年变化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冯郁涵 摄

社会各界谈发展,看相隔千里倍牵挂

珠海的渔女雕像与绵虒的大禹雕像隔空对望,对口援建的珠海人民也始终牵挂并帮助着绵虒镇震后重建。2008年震后珠海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大量人力物力,为震后迅速复苏,快速建设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在走访过程中,当地民众均对珠海的援建帮助表示衷心的感谢。

灾区发展,牵动着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心,十年重建,众志成城,昔日满目疮痍的废墟已经被欣欣向荣、生机勃勃的绿水青山覆盖。在汶川地震十周年之际,各类媒体对其及其灾后重建成效的报道也在不断升温,四川灾区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社会各界的帮扶援建和全国人民的奋发努力下,灾区群众“医食住行”等方面都在不断完善提高。

当地民众表达着对珠海援建的深深谢意。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冯郁涵 摄

十年前的那一刻,地动山摇,人们的哭号嘶喊划破长空,而转眼间,5·12汶川特大地震已然过去十年,“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抗震救灾精神和全社会的心心相系抚平了当初大地被撕裂的伤口。但地震给灾区人民乃至社会带来的伤痛从未痊愈,仍然牵动着社会的心,绵虒镇只是其中万千之缩影,汶川已经迎来新生,灾区人民幸福感和获得感不断提升,实现新的飞跃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