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保定8月21日电(通讯员 郭影 张满 梁家萱)为贡献青春力量,谱写青春担当,2023年7月26日至7月30日,河北工程大学管理工程与商学院“青春筑梦队”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以下简称实践团)前往贵州省黔南州独山县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直播助农,追溯历史,创新促旅,爱心支教活动,助力乡村振兴,为建设美丽乡村添砖加瓦,为独山县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直播助农蜜人心
“学庄山、百花香,春夏秋冬蜜源广;休闲学得诱蜂技,愿与同仁来分享。”实践团深入乡村基层,来到贵州省黔南州独山县上司镇学庄村野生蜂蜜连锁养殖总场,帮助村民们进行野生蜂蜜直播带货活动。
在前期调研过程中,实践团了解到当地的优质土蜂蜜从未有过规模性销售,销售渠道较为单一。队员们借助直播新形式,积极探索乡村振兴路径,将具有独山县特色的野蜂蜜在网络平台上进行推广,拓宽独山县蜂蜜的销售渠道,提升独山县蜂蜜的营销能力,让当地的蜂蜜走出大山,飞入千家万户,促进独山县地区的特色农产品产业的发展,用实践助力乡村产业振兴。助农直播结束后,实践团为当地农户开通“养蜂人”专属的小红书、抖音、快手等平台账号,打响当地特色农产品口碑,做好营销宣传。实践团始终尽心发挥自己的优势,为大山里的宝贝寻找出山之路。
图为实践团学生主播直播带货当地蜂蜜。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梁家萱 供图
革命精神咏流传
实践团走近贵州省独山县深河桥抗日文化园,寻访红色文化,重温入党誓词,学习革命精神。从观摩石碑、庄严宣誓,到参观展馆、倾听历程……团队成员追溯红色记忆,体悟红色文化,了解贵州抗日救亡运动,缅怀老一辈中国共产党人在风雨岁月中的艰辛历程和前赴后继的感人事迹,深刻感悟黔南英杰先辈坚定的理想信念与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
图为实践团成员重温入党誓词。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郭影 供图
创新促旅,风采天洞
随后,实践团来到了独山天洞,拍摄旅游推广影片。如何用镜头讲述天洞的无穷魅力,如何将它萃取精炼在几分钟的宣传视频里,这都需要团队拍摄者去想象、构思和尝试。用新角度,新方式,新创意,新脚本来呈现。
天洞以溶洞奇观为引领,成片的钟乳石林群,或直耸云霄,或盘坐巨石之上,人在其中,仿佛身处于天宫仙境。队员们拿起“家伙什儿”开始为制作宣传片收集素材,光的忽明忽暗,时不时的跑焦,环境的嘈杂……这些都使拍摄遭受着不小的挑战。队员们屏住呼吸,两手稳稳固定住拍摄设备,全部的感官都集中在一个点上,一处画面上,捕捉稍纵即逝的光影和现实,力求尽善尽美。
“乡”约盛夏,遇“践”拉然
据调研,实践团发现拉然康养小镇虽然景色优美,环境宜人,但在宣传方面尚有不足,知名度有待提高,进一步发展面临一定的困境。
实践团队员主动请缨,积极为拉然康养小镇的宣传与推广奉献力量,研究小镇发展新方法,拓宽小镇发展新思路。为小镇量身定制宣传发展“三力”策划方案:打造特色旅游品牌,激发乡村旅游发展“活力”;发动当地群众,凝聚乡村旅游“合力”;优化服务注入乡村旅游“动力”。不断提高小镇知名度,让更多的人走进拉然,去体会陶渊明笔下的悠然。
情系儿童 筑梦乡村
实践团队员们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来到来到鄢家山社区调研了解乡村振兴与儿童教育的情况,走访慰问社区留守儿童,切实贯彻三下乡"了解百姓,帮助百姓"的理念。开展以普通话推广及防溺水知识宣讲为主题的希望课堂,帮助孩子们学习文化,播种知识的种子。“普通话,话中华,话天下。”队员们精心备课,认真试课,打造趣味性课堂,引导孩子汲取知识、增长见识,寓教于乐。
图为实践团为小朋友开展以普通话推广及防溺水知识宣讲为主题的希望课堂。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梁家萱 供图
课堂上,团队成员通过讲故事、诗歌朗诵的方式,为孩子们讲述了普通话的起源、为什么要学普通话、如何学好普通话以及推广普通话的重要性。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粹,学习普通话与学古诗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团队成员教授孩子们古诗词,让孩子们用普通话大声朗读、领读诗词,调动课堂氛围。实践团队员们希望将普通话变成带孩子们走出大山、成人成材的翅膀,利用团队微薄的力量帮助大山里的孩子学好、用好普通话,促进儿童全面健康成长,筑梦美好未来。
此外,暑期己至,天气炎热,溺水事件进入高发期,防溺水知识宣讲刻不容缓。实践团队员们以趣味问答等方式,从牢记防溺水措施“六不”、如何预防溺水、发现溺水时如何自救等方面进行了细致地讲解。以自谱曲《防溺水之歌》,引导孩子们在愉悦的氛围中牢记防溺水知识。
队员们向孩子们分发爱心文具礼包,激励孩子们认真学习,掌握真本领、真知识,用知识改变未来,长大后为家乡振兴、祖国富强贡献一份力量。
图为实践团同当地教师及孩子们合影留念。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张满 供图
实习生 叶乔欣 黄菁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