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大学生走进千年老街:探老街之历史,寻老街之发展

2018-09-01风一样的忧伤

经过翻修的老街,房屋林立。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王家欢 摄
中国青年网恩施9月1日电(通讯员 王家欢 殷傲雪)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如同耀眼的星座,光耀了悠悠五千年。为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号召,深入贯彻落实十九大报告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7月22日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硒行志愿服务队走访了恩施州巴东县野三关镇的施宜茶马古道——野三关千年老街,寻访古迹,感受巴东野三关土家文化之美,探寻老街的前世今生。

青石板上的浮雕,被来来往往的行人磨得圆滑。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王家欢 摄
春风无踪,古街依旧
千年老街位于巴东县野三关镇集镇上,是恩施至宜昌茶马古道的必经之地,经当地人介绍,早在清乾隆年间已是巴东“十八集市”之一,建国后直至六十年代末,仍是野三关的商业中心地带。来往的商业贸易推动了老街的发展,商业也因老街而延续。改造后的老街,展示了土家原真生活、酿酒、创意小铺、手工作坊等多元化的综合性土家文化商业街区。志愿者穿越千年老街,走过转角楼,沉寂的老街不改万千容颜。历史风云匆匆而过,几经变迁,老街发展经历见证了几百年历史的风雨洗礼。如今,幽深古街巷子里分布着数百间商铺,阁楼林立,青石板浮雕上刻的“福、禄、寿、喜”字样,街上地砖的菱角,已经被来来往往的人磨得圆滑。时光荏苒,昔日马帮留下的铃铛声仿佛还在耳边传响,清脆而悠远,春风吹过了无痕,漫漫历史长河中,只留下老街热闹依旧。

野之源店铺,通过纯手工制作,传承独特工艺。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王家欢 摄
传统手艺,用“新”传承
在这条街上,所有的楼阁大多是木制的,“火”字型的街道设计便于运输与逃生,而在“火”字的中心,有一家老店依靠传统的纯手工工艺、依托现代物流,将具有传统风味的土豆饼子送到各地人们的手中。此饼香酥可口,营养丰富,相传在三国时期因其便于储存携带的特点,常作为装备干粮。为了深入了解土豆饼的制作,志愿者采访了野之源土豆饼传承人——邓先生。据邓先生介绍,饼子从选材到制作方法都是有讲究的,饼皮和馅料都是采用天然材料纯手工制作。 制作流程首先是饼皮的制作,将面粉用棒槌击打后,进行发酵,保证面粉的劲道。然后用专门工具将土豆磨成粉,待全部磨成粉之后便放到锅里煮,烧开后放入盆中。”邓老先生告诉志愿者,“在盆里加入适量的石膏粉,静置一段时间后土豆粉就会结成膏。随后用面粉将土豆膏包起来放在蒸锅中,待适当的火候后,松脆的土豆饼便成型。”
邓老先生表示,土豆饼不同于其他饼子,制作技艺是野之源独有的,制作出来的味道也是野之源的味道,每每在外的游子吃到土豆饼,都会想起家乡的味道。
前世今生百转,老街重换生机
随着时代的发展,公路不断畅通,新修的泥结碎石路从野三关老街西侧街道背后平行而过。新修路面宽阔,人们沿路为市,一天天逐渐繁华起来,老街却日渐清冷。2016年,为还原老街原有风貌,促进当地发展,野三关镇投资1200万元,对老街进行了复古改造。同时对排水沟、青石步道和公厕、市政设施进行配套完善。改造后的老街不仅保持原有民居风貌,还将引进当地各类手艺人,即民间传统的“九佬十八匠”,对农耕文化进行活态传承和展示,同时结合酒都品牌打造工业旅游。昔日的老街再次热闹起来,市井商铺、居民院落,行人络绎不绝。

老街的旅店,依然散发它古朴独特的气息。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王家欢 摄
繁华背后,静谧依旧
过去终将会变成历史,而未来才是要拿出最好的状态去拥抱它。老街俨然成为当地一条亮丽的风景线,在繁华喧嚣的背后默默坚守静谧,保留下来的是一丝韵味,一种深沉,老街记载的是当地土家文化的记忆。志愿者通过这次实践活动,从老街的历史发展这一方面对民族文化的传承有了更深的了解。“民族文化的继承发展,离不开当地政府与人民的共同努力。”志愿者薛盘龙如是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