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林师范学院化学与食品科学学院三下乡:关于推进传统文化走进校园生活的调查研究

2023-09-12微信用户

报告题目:关于推进传统文化走进校园生活的调查研究

学校名称:玉林师范学院

团队名称:“凝聚乡村力量,助力乡村振兴”实践团

团队成员:黄凤、朱忠想、梁嘉仪、陈冰霞、王文菲

作者名称:梁嘉仪、陈冰霞、王文菲

指导老师:韦莉幸

实践地点: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兴业县葵林镇龙口村

实践时间:2023年7月7日

摘 要:在世界多元化的文化背景下,中华传统文化拥有五千多年历史内涵,在世界文化中具有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优势,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精神,为推进传统文化走进校园生活提供了方向指引。本调研小组采用了文献调查、实地考查、访问调查等调研方法,对传统文化走进校园的现状展开深入调研。经过了解发现,传统文化走进校园在不断往高质量方向变化,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会出现许多的问题。本文将从传统文化走进校园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应对措施展开叙述。

关键词:传统文化教育建设;文化建设;知行合一;第三课堂

一、调查目标及方法

以现今传统文化走进校园为研究对象,本报告深入探究在校园生活中传统文化落实情况,对此展开调查研究,明确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应对改善措施和建议,让广大人民群众对传统文化教育建设现状有所了解,也让人们意识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学校根据存在的问题以及人们对传统文化深入发展提出的意见进行改善。根据以上内容,本小组主要采取了以下的调查方法,具体如下:

(1)文献调查法。团队成员们通过各渠道查找搜集各种文献资料、摘取有关传统文化普及信息,深入了解相关政策、策略的实施,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分析思考相关问题,提出应对的意见措施。

(2)访问调查法。团队成员通过采访学校老师和学生,了解具体传统文化落实情况,并与学生们面对面探讨在传统文化进入校园期间产生的问题。

(3)实地考察法。团队成员根据校园生活的实际情况,亲身走访调查,切身感受传统文化在校园传播的行动,并站在学生角度思考学生的需求。

二、传统文化在校园建设中的重要性

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精神,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建设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选择,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支柱。学校在传播中华传统文化中具有主导性作用,根据数据显示,在多种传播途径中常规性课堂是学生较难以吸收传统文化的方式。面对学生不同年龄段对传统文化吸收特点,既要更多传播途径和常规性课堂的创新,也要提供更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需求,校园建设必然要在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建设中扛起先行的大旗,同时也肩负起培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的任务中的重担。在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因此自觉传播意识不强、授课重于理论知识以及传承形式单一的问题都是值得我们深入了解研究。

(图为学生支持的传统文化传播途径的情况)

三、调研结果

本小组主要通过实地考察为主,文献调查为辅,深入研究学校传统文化建设情况以及学生的需求等方面,我们通过小组讨论研究,针对研究主题总结出学校传统文化建设的三大现象,重点突出的三大问题。

(一)注重文化传承,营造教育氛围

学校,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建设的主阵地,是学生长时间学习交流的地方,在弘扬传统文化,传承中华精神方面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积极引导学生传承中华文化,教育学生尊师重道、不浪费食物等传统精神,进行多次教育引导,让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潜移默化做到传播中华文化等行动,增强学生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营造良好的文化教育氛围。

(二)投身文化教育,融入教学学科

据了解,学校为更好改善传统文化教育的问题,实施“教学学科+传统文化”的教学模式,鼓励教师授课时将学科知识与传统文化知识有机融合,通过讲解学科知识的同时,也能弘扬传统文化精神,这极大的增强了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助于探索传统文化新时代精神内涵。同时也对教师授课进行指导培训,学校之间通力合作,推进传统文化教育深入学校建设,融入教学学科,形成文化教育常态化。

(三)增强文化宣传,传承中华精神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学校会将诗词歌赋、名人警句、书法字迹粘贴在校园各个角落。学生们通过学习短小精简的语句,围绕语言文字、传统文学、中国书法等内容进行课外拓展,通过这种方式积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经过日积月累的文化沉淀,引导学生弘扬传统文化,厚植民族文化自信,让学生将中华的传统精神传递下去。

四、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自觉弘扬传统文化的意识薄弱

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世界文化也快速发展,全球文化相互交融、相互分化,中国文化软实力方面取得显著成就。然而,中华传统文化快速发展的同时,并没有带动学生弘扬传统文化意识的快速提升,学生弘扬传统文化意识淡薄、民族自信缺失、价值观淡薄、爱国主义意识不足等问题依然存在。因此,学生没有自觉弘扬传统文化,甚至做出崇洋媚外等不好的行为。

(二)重理论知识讲授,轻精神内涵阐释

经过了解发现,学校老师注重理论知识教授,由于课程紧张、时间不足等原因,讲授传统知识时采取单一的“灌输式”、“机械式”教学方法,难以深入挖掘传统文化核心价值,以及无法赋予传统文化时代新内涵。而且学校注重开展第一课堂,往往易忽略第二、第三课堂对培养学生民族自信、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压抑学生探索传统文化的求知欲,忽视其他教学方式和传承途径。

(三)文化建设形式单一,校园治理模式不足

学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建设形式单一,一般有在学校内粘贴诗歌、名言警句等标语,以及教师讲授传统文化两种形式,局限于这两种传承形式,难以深入挖掘和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而且学校利用多媒体进行学科授课,却忽视了“数字化”传统文化赋能的优势,难以实现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及难以推动中华文化现代化发展。[1]

五、建议应对措施

(一)加强宣传力度,增强弘扬意识

学校应增强弘扬传统文化宣传力度,举办校园传统文化教育节。深入开展传统文化艺术传承活动,邀请传统文化大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者等专业人员进入校园、进入课堂。依托校园文化节和专业性社团等平台,开展主题教育、文创产品制作、文艺体育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学生传承意识,厚植民族文化自信。

(二)完善教学模式,践行知行合一

学校需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理念,开拓第三课堂的传承渠道。学校可适当组织学生参加研学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博物馆等校外研学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志愿者服务、社区服务,在特定环境场景条件下,将理论知识通过亲身体验转化为实际行动,实现校内校外资源有机整合,共同发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全面发展。

(三)利用信息技术,拓宽育人时空

为不断适应时代的需求和学生的需要,支持和鼓励学校网站专门设立传统文化专栏,打造具有广泛影响性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校教育平台。加强校园信息建设,实施数字赋能,利用全国文化资源共享工程、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工程等数字文化惠民工程的数据资源成果,打造学校教育平台,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快速传播,拓宽适合不同年龄段学生学习特点的线上教育途径,实现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育模式。

六、结语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在面对弘扬传统文化意识淡薄、重于讲述理论知识、传承形式单一的问题下,学校势必要将传统文化教育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民族自信,培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弄潮儿。

参考文献:

【1】新华社记者. 有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N].新华每日电讯2023-08-11(002).DOI:10.28870/n.cnki.nxhmr.2023.004872.

【2】许敬辉.文化自信是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J].当代贵州,2023(27):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