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芜湖7月28日电(通讯员李海林)七月盛夏,为响应2018年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暨第四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的号召,安徽工程大学菁英班承颐队在7月9日至13日深入阜阳、淮南、亳州等地,实地调研非物质文化遗产及传人,助力建立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长效机制。
同学们与程氏剪纸传承人合影。中国青年网通讯员李海林提供
“误入”剪纸之乡,探寻工匠精神
“楼金做胜传荆俗,剪彩为人起晋风”。剪纸艺术自从唐代诞生以来,在中国历史上就没有中断过,充实于各种民俗活动中。安徽阜阳则融会贯通了南北剪纸的艺术特色,粗犷之中蕴纤巧,质朴之中见秀丽,刚柔兼备,情趣醇和,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阜阳传承三代的 “程氏剪纸”则代表着当地剪纸界的最高水平。
一大早,队员们就乘车来到阜阳,拜访了阜阳程氏剪纸、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程兴红、程娟娟。两位传承人向大家介绍了剪纸作品的赏析,回顾乐程氏剪纸的发展历程,艺术特点等等。原来,程兴红是程氏剪纸的第二代传人,他父亲就是享有“一剪之巧夺神功”、“当代中国民间男性剪纸第一人”等美誉的程氏剪纸创始人程建礼。在父亲的熏陶和影响下,七八岁开始,程兴红便走上了剪纸道路。程娟娟也是在父亲程兴红的耳濡目染下,从5、6岁开始学习剪纸技艺。她说:“我想在我这一代,就是想通过剪纸的延伸品,给它推向到国外去,让跟多的外国人来了解安徽剪纸,了解中国文化。”采访尾声,他们还现场为同学们展现剪纸艺术。无论是花鸟鱼虫还是古今人物,都是随心所剪,无需模板,真是“一剪之巧夺神工,美在人间永不休”,给同学们的内心留下了深深的震撼。
彩陶制作工艺坊。中国青年网通讯员李海林提供
“邂逅”彩陶小镇,领略古韵新风采
“沙颍河水数千年,孕育万物自悠然。界首彩陶着釉色,喜如瀑布染青田。”在界首境内,白练一般的沙颍河自西向东,亘古不息,两岸蕴藏着历经河水冲刷沉积的黄胶泥。由于可塑性强,黄胶泥尤其适合用作陶瓷制品原材料。依靠这个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界首彩陶”应运而生。带着好奇与憧憬,团队事先联系了界首市卢丽华彩陶艺术有限公司,界首彩陶以及国家级非遗传人卢华、卢莉华接待了团队一行。卢华说:“界首彩陶技艺源于唐代,因制作彩陶选用的是界首特有的黄胶泥,而能制作出独树一帜的陶艺作品。”并向大家介绍了制作彩陶的基本流程为:选泥、练泥、拉坯、修坯、施化妆土、刻画剔花、施釉、烧制等,制作时间通常要一年左右。其中上两次化妆土是界首彩陶的特色。他们希望有更多对制陶感兴趣的年轻人能加入他们的队伍,将彩陶工艺打造成界首的一张名片。同学们还被邀请体验彩陶的制作过程,在师傅们的指点下,也打磨出了自己的“小礼物”。
夏魁山老师说唱琴书。中国青年网通讯员李海林提供
“相约”花戏楼,听百年琴书回响
骄阳虽似火,文化韵人心。同学们顶着夏日的炎热,参观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亳州花戏楼。这座建于清康熙年间的专供演戏的建筑,原名大关帝庙,又称山陕会馆,为山西商人王璧、陕西商人朱孔领发起筹建,后经康熙、乾隆两朝共百余年多次扩建。花戏楼的建筑秀丽玲珑,雕绘精湛,别具一格,为请盛世的代表作,对研究我国戏剧的发展、雕绘艺术的精华都具有很重要的价值。
接着拜访了市级琴书曲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夏魁山老师。琴书是一种汉族说唱艺术。始于清朝道光年间,距今已有一百五十多年的历史。夏老师琴书师承父亲,夏老师的琴书即有传统琴书的特点,又有他自己对于琴书的理解。他演唱的琴书音韵沉稳,情调感人,掌握了琴书的各种乐器(扬琴、手板、钗、八角鼓、四股弦等)、唱腔韵调(引子、紧二八、流水、含腔等)和各种人物的表演动作。深受当地群众,游客的欢迎。不少民间艺人对这种独特的琴书产生了极大兴趣,纷纷效仿学唱。夏老师的学生遍及亳州的三县一区及周边城市(包括河南省),为了宣传琴书传统曲艺他免费教学,言传身教。他十分感谢亳州市政府、文化局、旅游局的大力支持,能够让自己的琴书曲艺在花戏楼聚义堂演出。
文化兴则国运兴 文化强则民族强
在这次的走访调研活动中,辗转三座历史古城调研八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各位非遗传承人虽身在不同地域,但问及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所面临最大的问题时,他们做出的回答是相同的。随着经济发展,传统的手工艺已经无法养活他们,为了生存他们只有通过机械化生产代替手工艺,但他们心中又深深充满着遗憾,遗憾于机械化生产不能把传统手工艺的“灵魂”展现出。经济突飞猛进,文化传承初心不改。无论阜阳剪纸、界首彩陶腐等手艺的工厂化,作为传承人都会免费地展示出手工艺生产流程,开放性地供旅客前来参观学习。这不仅仅是他们的记忆,更是中国的历史记忆,符号记忆。正是这些中国的独特文化构成我们的文化自信。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去了解,去弘扬,去保护这些中国符号。
一审编辑王丽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