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职业学院走进贫困村:当地农民变股民,田间劳作有分红

2018-08-16李强栋

中国青年网武威8月16日电(通讯员 陈楠 刘莹 李强栋)你可曾到过这样一片土地,那里一年四季尘土飞扬,黄沙肆虐,绿色寥若晨星,水源难以寻觅,只有一望无际的盐碱沙化地。当地人戏谑道:“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那里能看见的动物仅有壁虎和沙老鼠,地形就如同月球表面的“生命禁区”,这个荒凉的地方就是景泰县北滩村。

8月初,武威职业学院“质量兴农”暑期社会实践小分队带着全国农科学子聚力乡村振兴战略暑期社会实践专项行动的任务来到这里,走访调研新农村发展。队员们在走访调研过程中感受到,生活在这里的村民已经转变农业发展思路,在政府和龙头企业带动下,形成了循环农业产业链。当地农民不仅从“外出打工”转变为在家门口“入股分红”,农田景象也从“茫茫荒滩”转变为“阡陌条田”。小分队成员在实践中也真切感受到了“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质量兴农之路”为当地村民生活所带来的巨大变化。

走访调研 边学边做

“把养殖场猪的粪便进行固液分离后的固体粪便通过有氧发酵与生物菌素、玉米秸秆按一定比例混合,经过高温发酵杀菌处理,再和沙漠里的黄沙按一定比例搭配混合,这样就给农作物提供充足氮、磷、钾元素的有机肥和种植环境,避免了盐碱侵害。”“这样经过简单的技术处理,原本简单的农业劳作和无法耕作的土壤,再利用‘日光温室+沙培’技术,不仅变‘肥’为宝,更种出了‘有机蔬菜’”。指导教师李强栋在生猪暖棚养殖场旁向队员讲解道。随后,在张技术员引导下,队员在固液分离附近经过进一步观察后指出:“要降低基质中病虫害发生率,就需要在发酵过程中加入发酵素,让生物菌剂杀死粪便中的虫卵和有害的菌类,最后有益菌的尸体酶解,成为安全的有机肥料。”望着眼前的景象,队长李学刚感慨道:“在农业生态学课堂中我们了解了循环农业模式,这次是在实践中见到了,看来,农民也要转变思路,寻求新的发展模式了。”

发展农业关键是水。在“虾-鱼-菜”水循环附近,队员不仅体验了一番虾、鱼养殖也找到了水利用的答案。到达的时候,何技术员正在喂鱼,他在一个小夹板上装了一台黑色的机器,里面装的是棕色椭圆形的鱼饲料,机器运作的时候把饲料撒向鱼塘。欢呼雀跃争抢食物的鱼群引起了小分队成员的兴趣。队员争先恐后地向技术员请教喂鱼的技巧。只见技术员熟练地按下一个按钮,两只手抓着手把,左右转动,通过这样操作,大部分水面都可以撒到饲料,也不会出现“打架”的现象。随后,实践队员在技术员指导下操作,尽管出现了手生、机器不好操作、速度把握不好等问题,但大部分队员还是比较顺利地完成了喂鱼的任务。虽然大家对水体养殖不太懂,但对于西北的学生能在这里也体验一番抓虾捕鱼的劳作也算是分外开心。“这个环节就是利用滴灌系统将养完虾、鱼的水再去浇灌大棚蔬菜,实现一水多用。”“刚开始,在西北养南方的河虾肯定是失败的,但是,政府请了技术指导员,一步一步学下来,现在自己也可以操作了,虽然产量有待提高,但是,现在网络这么发达,利用网络学习,今后一定养的比现在好。”“走质量兴农之路一定要有专业知识做基础,懂得相关农业技术,就是懂农业技术的人才啊!”承包养殖户周大叔说道。

队员在“虾-鱼-菜”循环模式的高位养虾池旁拿着捕虾网查看劳动成果。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李强栋 摄

体验“股民” 共同致富

农产品营销就是最后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8月的北滩村,瓜果飘香,蔬菜遍地,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在这里“十人种菜百人卖”,所以种出来的菜不愁销路。加之当地政府实行农业“三变”政策、采取“公司+集体+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后,形成了订单农业,农民变“股民”。所以,就不担心中介带走大部分收益。实践小队将采摘的番茄交给企业后,也体验了一回“股民”。“家里以前是贫困户,加之旱地缺水没有种植效益,在政府的倡议下,将自家旱地全部流转给了当地企业,在收到租金的同时家里人还能在公司打工挣钱,一月有3000多块钱,年末总的有40000-50000多块钱的收入,比原来生活要好”,村民张大叔说道。

放眼望去,一路上接触到的农户,他们大多都干劲十足,喜气洋洋。一农户热情地和队员交流:“除打工费,加上土地流转费,我就像一个吃财政的一样,比起往年,一月能拿这么多钱感觉挺好的,还要继续干下去”。看着他脸上满足的神色,闪光的眼神,队员看到了他对未来生活的无限憧憬!“在当地龙头企业的带动下,该村不断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增加了农民致富渠道,也保证了企业有机蔬菜的产量,实现了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打造了产业兴旺、富民兴村的共赢局面。”指导教师总结道。

在当地团委负责任人吕书记带领下,队员和指导教师同种植户交流。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崔蓉蓉 摄

积累经验 思考未来

为期九天的志愿服务渐渐接近尾声,看着周围生机盎然的景象,队员竟然有一丝不舍。在下乡实践的这段时光里,实践小队开展了问卷调查、走访农户、交流座谈、参观学习、田间劳作以及科技支农。每一件事情都获益匪浅。当然,这短短的实践路途并非一帆风顺,中间也夹杂了许多的坎坷曲折。这其中最大的困难莫过于语言不通,交流困难。在问卷调查阶段,农民伯伯的热情好客让我们信心倍增,但他们大多不会说普通话却让我们的交流甚是艰难。但是诸如此类的失落并没有打倒我们,反而激起了志愿者对实践更大的热情。在这九天的时间里,实践队员百折不挠,越挫越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用超于平常的耐心、毅力和热情完成了这份特殊的使命!

在这里,可以经历课堂外的天地;从这里,可以探索人生新的意义。山不辞土,故能成其高;海不辞水,故能成其深。相信“三下乡”的点滴经验和感悟,将会为实践队员未来职业发展添砖加瓦,更好的服务于“乡村稼穑情 振兴中国梦”!

三位实践队员拿着做好的调查问卷从调查户出来,高兴的走在“村村通”路上。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李强栋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