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之花盛开在绿色田野上

七月流火,好似我们心中那不灭的热情的火,烈日炎炎,抬头便是蓝天,低头便是田野。走在上湾村的田间小路上,悠悠蝉鸣声伴随着微微清风在我的耳畔边回响,新鲜的空气沁人肺腑。那广阔的清新绿中点缀着几点白色,远山朦胧着一层轻纱,连接着万里蓝天,我们沐浴在绿色里,心里只觉着满是舒坦,不虚此行。作为美丽乡村的示范点,上湾村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可谓是“功成名就”。百闻不如一见,7月8日,我跟随着汉江师范学院“青春环保”小分队,一起深入美丽的上湾村,感受时间沉淀下的乡村文明,追寻藏在绿色田野里的故事。

图为团队成员为上湾村录制生态建设成就微视频,背景为上湾村的田野一角。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黄莹莹 摄

青山青,绿水绿,座座青山绿水绕,远离繁华城市的喧嚣,好似走进了一个广阔无边的绿色天堂,这就是我对上湾村的第一眼印象。刚踏进上湾村村口,映入眼帘的便是那一片望不到尽头的的青田和连绵不绝的山峦。

“这是真的美啊!这绿油油一片看着太舒服了。”身边的队友不禁感慨。是啊,午间的微风吹散了清晨的朦胧薄雾,一切景象变得明晰起来。金粉般的阳光撒在那数不尽的青苗和禾穗上,水墨画似的远山披上了金衣,一条横穿田野的小溪潺潺流淌,一位大婶正在为自家门前的禾田浇水,隔壁的一家人坐在家门口的树荫下一边择菜一边闲聊,这满满的人间烟火气,怎能叫人不欢喜呢?抬头看,是那样的清澈干净,蓝色苍穹之下一眼望不到边际。山水蓝天的融合交织出了这人间最美的景色,那一刻我感觉刺眼的阳光也变得柔和起来,没曾想到原来乡村还可以这么美。陶渊明笔下的美丽乡间田野故事照进了现实,“桃花源记”的画面在这一刻豁然开朗。

图为上湾村村民为我们讲述上湾村的生态建设故事的场景。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黄莹莹 摄

这里的房屋依山而建,人们傍水而居,那一座座白色小屋错落有致,零散而不杂乱。身后的青山环抱沉默无言,犹如那人间的守护神,守护着那人间的宁静安详,守护着那一方水土。狭长幽静的小道两旁种满了绿植,连接着村民的庭院,走在这小路上我们犹如被绿色紧紧裹挟着,一路伴“绿”同行。

走近农家小院,村民们热情地接待了我们。我们了解到,有许多青壮年人常年在外打拼不在家,时常会挂念自己的家人和家乡。如今归乡,看见自己的家还是原来的家,村已经变成了更美的村。淡淡乡愁润心田,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上湾村为那些游子们留住了乡情,守住了青山。在这些年的建设里,上湾村将乡村振兴战略落到实处,环境不断改善,村民们的生活也是越过越红火,越过越幸福,这什么都变了,又好像什么都没变。站在房屋边沿上,一眼望去,处处是生机。那青田里种满了思念和希望的种子,悄悄地生了根,发了芽。

图为上湾村普通住户的房屋墙壁上各式各样的特色手绘画。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黄莹莹 摄

美丽乡村之美不仅仅存在于绿水青山里,还在于居民的房屋上。见过了苍松绿柏,闻过了馥郁花香,我们踏上了新的路程。还未走近,我们就远远地看见了房屋墙壁上的手绘宣传画,让原本单调乏味的一面白墙突然“活”了过来。它们的颜色鲜艳明亮,扛住了人间的风吹雨打而不被岁月所侵蚀。类似这种的文化墙我常常在书本中见到,这种文化墙在我国的建国初期最为常见,街道墙壁上、乡间村屋中绘有各式各样的宣传画,人民劳动的场景搭配着振奋人心的口号,那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活灵活现。文化墙用人民喜闻乐见的方式将政府政策通俗化,深化人民的正确价值观念,在当时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宣传好方式。如今,文化墙俨然成为一种乡村“文化热,”现在的文化墙增添了更多的新鲜元素,浓厚的文化气息和时代感让墙面彩绘成为新时代美丽乡村的“代言人”,在打造特色的乡村文明中发挥独特的魅力。在那一面面富有灵气的文化墙里,画着的是民生安康,藏着的是美好的期盼和向往。

图为上湾村住户门口的小道,道路旁有自家种植的绿植,道路边的轮胎为废弃轮胎。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黄莹莹 摄

这一路上鸟语花香,仿佛这路边的每一株小草每一颗小树都有着自己的使命,道路边的彩色轮胎排排立在那里,普通的小路也显得生动活泼了不少。没有灯红酒绿,没有车水马龙,可正是如此普通的村庄却呈现出了一片繁荣的景象,每个村民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在上湾村中,村民们能够自觉保护身边的环境,守护家乡的美丽,他们用勤劳的双手绘就了一幅美丽乡村画卷,缓缓展开来我们看见的是千千万的绿色生态故事。那些故事藏在每一户农家小院里,藏在广阔的绿色田野里。欣赏一路走过的风景,小小嫩芽长成了参天大树,青青禾苗肆意的生长着,青山常在,绿水长流,大自然的回馈是那么的无华而又珍贵。漫漫生态路,我们仍在努力奔跑,不忘来时的艰辛,共创美好未来。生态文明思想在美丽乡村中生根发芽,终究开出了希望之花。(通讯员 黄莹莹)

一审编辑 张恕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