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荒冬麦收获麦仁清香,食品青年助力乡村振兴

2023-07-21世上本无杰

中国青年网广州7月21日电(通讯员 林锦欣)2023年6月29日至7月7日,广东省“百千万工程”突击队种子队伍、华南农业大学三下乡重点队伍一“麦”相承队在科技特派员宋贤良教授、食品学院党委书记魏剑波、团委书记王曾惠的指导下,前往广东省河源市东源县义合镇开展了小麦脱壳、麦仁预包装及冬小麦预制菜研发的实践活动。该队伍由华南农业大学食品加工及相关专业的11名本科生和4名研究生组成,已经是第2年下乡开展实践,为该镇针对土地撂荒问题而种植收获的冬小麦开展优化加工工作,探索提升小麦农产品经济价值的产品方向。

据悉,2021年下半年,为整治撂荒耕地,义合镇首次试种了450亩冬小麦,并于2022年3月底基本完成收割。将冬日闲田通过种植小麦利用起来,能够填补冬闲田的“档期”,在创收的同时可以充分发挥土地产粮潜力。今年是治荒第2年,在这一背景下,义合镇亟需优化小麦加工工艺和促进冬小麦产品研发,释放小麦经济活力。

深入调研知麦情,结合实际促研发

团队前往义合镇人才驿站参观学习“农业科技成果推介会暨农村科技特派员论坛”,了解义合镇近年来产出的农业科技成果;随后团队来到位于义合镇西北部东江河畔的下屯村的麦仁销售点对麦仁生产销售情况开展了采访调查。

在采访中,当地工作人员介绍:“目前我们因为缺少加工机器,对小麦的加工处理全依赖人工,比较繁琐,这是一个比较难的问题,另一个问题是这边麦仁粗加工产品对大家来说缺少吸引力。”对当地冬小麦加工现状和实际生产销售需求等情况的深入了解,有助于团队立足当地实际,探索冬小麦加工难、销售难等问题的解决方案,并为预制菜的研发提供方向和指引。

图为下屯村特色农产品销售点工作人员接受团队采访。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林锦欣 供图

潜心优化加工流程,埋头苦干收获优质麦仁

针对义合镇2023年新一批冬小麦,团队需要优化其加工流程,制作更新生产线工作手册和培训视频,为当地小麦加工工作提供指引和培训技术能手。

与之前不同的是,今年团队在义合镇人才驿站的大力支持下,更新了小麦鼓风设备,由电动鼓风代替老式手摇鼓风,提高第一轮除杂的效率。为了提高成品的饱满度和纯净度,队员们在反复试验中探讨优化小麦加工工艺流程,选择在原来六目和十目的基础上增加八目标准筛,并由原来的“除尘-筛麦-脱壳”流程改进为“除尘-筛麦-脱壳-复筛”四部曲。

图为实践队成员进行人工筛麦环节。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林桐 供图

在实践场地条件有限和设施设备缺乏的情况下,团队在组装调试小麦脱壳机器时,遇到皮带无法吻合轴承而导致不能转动等问题,队员们结合书本所学,主动探索解决办法,最终得到第一桶纯净优质的脱壳小麦,继而完成本批次麦仁的脱壳和预包装工作。

探索小麦“变形记”,创新乡村振兴“新菜色”

此外,团队还结合“华糯一号”冬小麦的口感滑糯甜韧和麦香浓郁的特色初步探索麦仁预制菜加工方向。

在第一阶段,受生活中自热米饭、米花酥等食品的启发,团队决定先通过简单试验初步判断小麦在烹饪中的性质变化。主要方法是对加工后得到的优质小麦进行蒸、煮、烘干等处理,探究不同烘干时间对小麦复水率和口感的影响,得出较为合理的加工办法使其维持一定的水分含量以适应再加工需求,同时有效保留麦仁的清香和营养成分。在第二阶段,团队将在实验室进一步探究研发简单实用且适合当地生产条件的速食麦仁饭和麦仁零食麦花酥,并对小麦进行营养成分检测和感官评价。

图为团队试制的麦仁零食麦花酥。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易熠 供图

通过本次走进农村、走近农民、走向农业的切身实践,一“麦”相承队以知促行,以行促知,把学农为农的知识情感转化为服务、奉献“三农”的实际行动,更加深刻地体会实践出真知的道理。团队成员纷纷表示,要努力提高学农知农爱农素养和专业实践能力,投身乡村振兴的宏伟事业之中,积极担当,有所作为。

实习生 汪凯月 解梦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