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职学子三下乡:志愿服务不停步,科技互动暖人心

2023-08-18sxr

中国青年网淄博8月18日电(通讯员 史心如)志愿服务行,真情暖人心。7月10日至14日,淄博职业学院智能制造学院“智”造未来实践队来到周村区沿途,开展暑期三下乡志愿服务活动。红色故事教育、科技赋能发展、非遗物质传承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为新时代乡村振兴注入新发展活力,团总支负责人、学院教师代表和“智”造未来团队志愿者20余人参加了本次活动。活动旨在从实践中汲取思想营养和精神动力,充分发挥智能制造学院的专业优势,助力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进展实施。

红色沿革,生生不息

一条红色长廊,党的百年历史,行程万里,不忘初心。“智”造未来实践队员化身时代的讲解员,为前来研学的中小学生们进行生动的讲解。实践队员们带领中小学生参观红色长廊上3D打印作品,并向其分发自制的党史教育图册。红色长廊记述了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艰辛史,从武装起义到红军长征再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长廊演绎着我党的光辉历史。激昂澎湃的故事和英勇无畏的英雄深深触动着学生们的心灵。中小学生们朗读长廊诗词,“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慷慨磅礴的诗词将在场人的思绪拉回了那个激扬奋进的年代。启迪和教育身边人,不忘初心为人民,牢记使命再启航。

图为实践队员讲解红色长廊。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史心如 供图

科技赋能,创新发展

实践队员与中小学生们一同来到工业机器人车间,了解工业自动化控制技术、参观机器人自动生产线、PLC与外围设备应用。车间负责人向学生们讲解有关机器人方面的基础知识,进行工业机器人组装与测试、模拟、编程调试和系统维护。学生们聚精会神地观看,在负责人的操作下,机械臂逐渐开始运转、工作,学生们纷纷露出了惊奇和期待的目光。解答疑惑,交流互通,中小学生们在欢快的氛围中学习到知识并运用实践。

智能制造虚拟仿真基地运用科技将二维变成三维,中小学生们在实践队员的带领下感受3D带来的真实感觉,探索科技的奥秘。志愿者手把手教导学生们,打开系统、佩戴工具、用笔操作,学生们感受到了3D虚拟仿真技术的神奇。虚拟仿真采用多种先进技术,借助计算机等设备产生一个逼真的多种感官体验的虚拟世界,使人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画面中动物骨骼清晰可见,汽车零部件层次分明……让中小学生们在感受科技魅力的同时,增强学习兴趣和提高求知能力。

图为研学学生体验虚拟仿真设备。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史心如 供图

非遗花馍,物质传承

花馍又称面花,是中国民间面塑品,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实践队员来到周村区小杨村,带领中小学生们共同学习和制作花馍。实践队员运用专业知识修复和改良花馍模具,真正做到将所学知识付诸实践。制作花馍时,实践队员准备好小麦粉、牛奶、红枣、发面,辅料碱、白糖等主料,便开始了制作,发面时加入牛奶,发好后加入适量白糖和碱揉匀,揪剂子大概鸡蛋大小,把剂子揉到光滑均匀后搓条,捏出自己想要的形状。蒸熟后,大家都品尝到了花馍的美味。花馍普遍流行于我国以吃面食为主的北方,在小杨村,村民的一生不断与其结缘,而花馍也深深地融入当地人的生活。实践队员运用专业知识改良花馍模具,并利用电商知识对其进行宣传推广,努力为传承非遗贡献一份力。

图为花馍成品展示。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史心如 供图

情系丰乐,以心换新

团队通过调研得知,丰乐村村口字体因风吹日晒,年久失修而褪色、脱落。经前期测量制作,实践队员运用3D先进打印技术制作艺术字,来到丰乐村将字体翻新。实践队员走进乡村,走进田野,为中小学生们讲述当地民俗文化,近距离感受劳动场景。村庄舞台存在安全隐患,实践队员便用工具加固、修缮舞台,为乡村文化活动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图为实践队在小杨村合照留念。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史心如 供图

本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圆满结束,从实地调研到躬体力行,淄博职业学院智能制造学院“智”造未来实践团队走进群众、了解群众、服务群众,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提升本领、增长才干。不忘来时路,奋进新征程,实践队员们将继续不懈奋斗谋发展,积极投身乡村振兴,将奋斗的汗水洒在祖国大地上。

实习生朱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