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助力乡村振兴,给儿童更多关爱,外国语学院“小雨滴”志愿服务义务支教社之“雨润乡间,馨香百善队”,在郭倩文老师的带领下赴淮北市濉溪县百善镇前营小学进行为期五天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正如教育家陶行知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我们作为共产主义接班人,更应该传承奉献的精神,深入乡村去帮扶每一位渴望知识的青少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身为师范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了一些书本知识后,必须深入实践,去运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去帮助孩子们学习,以及在实践中磨砺自己,增长见识,成为可堪重任的栋梁之才和小朋友们的引路人。
在本次的实践活动里,我收获颇多。在这次的实践队伍里,我学会了如何更好地与成员分工合作、如何管理好一个班级、上好一堂课以及如何与他人和谐相处。此次支教活动更是锻炼了我的语言组织能力和班级管理能力。图为志愿者邀请学生回答问题。中国青年网通讯员杨雅维 摄
在以奉献为主题的课堂上,我为了引起小朋友们的兴趣,向他们提出了几个问题,如: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传承奉献精神?我们如何学习雷锋同志的节约的好习惯?小朋友们积极讨论,一个个争着举手回答问题,他们的答案也是聚集了各种奇思妙想,有小朋友回答洗脸水用来浇花或者冲马桶,还有小朋友回答上完厕所不洗手。他们的回答或许令人哭笑不得,但能够勇敢地举手表达自己的想法值得我们的鼓励。奉献可以是一种大爱,也可以是一种小爱。日常中帮助同学是奉献,为集体利益牺牲个人利益也是奉献,无论是什么样的方式,只要我们秉承着奉献的精神去建设我们的家园,我们的社会就会越来越和谐。身为大学生的我们,更应该带着奉献的精神去深入农村地区,了解农村地区的发展状况,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来助力乡村振兴。
在和小朋友们的日常相处中,我感受到了他们的青春与活力,课堂上的他们积极举手回答问题,参与每一次的课堂讨论,下课期间的他们在阳光下肆意奔跑,挥洒汗水。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每次的下课期间,他们都会围在志愿者的身边,叽叽喳喳地询问,如“下节课我们学习什么呀?”,“老师你们是哪里人呀?”。又或者会向志愿者打小报告,如“老师,他拿我的笔”,“老师,他们上课说话”。除此之外,他们还会亲手做一些小物件送给志愿者,如纸折的爱心和咕卡等。每个孩子的笑脸都是对我们支教工作的肯定,孩子们身上的朝气与童真都是我们在校园里感受不到的。每次课堂中的“老师好”都充满了小朋友们对志愿者的感激与喜爱之情,以及课堂后的一句“老师,你们明天还来嘛”传递了小朋友们对知识的渴望以及对外面世界的好奇。
图为志愿者与学生玩游戏。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陈雨萱摄
活动落下帷幕,从最初的好奇到最后的不舍,在此期间我感悟了许多,也收获了很多。舍不得村庄里淳朴浓厚的风土人情,舍不得与小朋友们的童真与好奇,舍不得与小伙伴们一起工作的愉快和待在一起的和谐,舍不得……我是一个粗心大意的人,但这次与小朋友们的教学活动中,我意外地发现我也可以认真地在课前准备教案、教学材料等,耐心地为他们讲解每一个知识点。我可以管控好一堂课的纪律,并且将自己知道的知识传授给孩子们。我很庆幸也很幸运,参加了此次的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我懂得了教师工作的意义和价值,同时我也提早感受到了教师工作的不容易之处,对教师这个职业有了新的认识。
此次实践活动,无论从哪一方面来说都让我们学到了学校里所没有的东西,教会了我们很多人生道理,也让我们成长了许多。我们居住在前营村的老年活动中心,我们在与村干部的交流中收获满满,如如何与他人社交和如何选择好适合自己的工作等等。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和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不仅仅是老师和同学,这些社交道理不是老师教的,而是我们要自己去体验、学习的。
图为志愿者为表现优异的学生颁发奖状。中国青年网通讯员陈雨萱摄
三下乡活动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天,但这次实践带给我们的影响却是深远的,对于我们大学生群体来说,具有的大部分知识都是课本上和老师传授的知识,缺少社会实践经验以及一些课本上没有提及的知识,如“如何乘坐高铁”,“如何与他人社交”等。通过三下乡活动,我们能够走出校园,去感受社会大课堂的洗礼,去深入到农村地区,感受农村地区的风土人情,以及如何助力乡村振兴。 (通讯员 陈雨萱)
图为实践团队与小学师生大合照。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陈雨萱摄
实习生 贾慧 李卓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