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靖州被誉为“中国茯苓之乡”“中国杨梅之乡”“中国楠竹之乡”,生态资源优势显著。近日,在第二个全国生态日之际,武汉大学“中国之治·县域实践”调研观察实践队在容志教授的带领下赴湖南靖州调研“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靖州是全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先进集体、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和全省林业十强县。近年来,靖州借助资源优势,通过林地“三权分置”改革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同时,该案例已入选“中国改革2023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
实践队首先来到了马园万亩中药材示范基地。团队成员徒步向上,从山脚到山顶实地感受各种作物的种植情况。地上种植松树、地表是石斛等中药材、地下则是茯苓。据基地负责人介绍,“三层剥离、多权叠加”是典型操作模式,以立体式经营模式确定生态产品权益归属,能够更好地保障农户、集体、企业等主体的权益。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团队成员也进入林地体验挖茯苓的过程。成员发现,茯苓种植于松树干当中,很好地利用了地上资源;同时也有捆绑松树枝的种植方式,促进松树资源的高效利用和保护。来到山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宣传牌立于远山,团队成员刘晨希感叹:“这是我第一次以如此真实、立体的方式去理解这句话,山和水真的能带来老百姓收益得增长。”
图为容志教授为团队成员实地讲授“三权分置”理论。刘晨希 供图
实践队历经3小时车程来到贯堡渡村。团队成员首先与村支书和驻村工作组人员交流。村支书提到:“我们这是市级生态文明村,主要采取‘杨梅+玉竹’的种植模式,村民们把土地给企业能获得收益,采摘季节也能在这就业,收入可观。”接下来,实践队去到了贯堡渡杨梅种植基地实地考察。据了解,该基地是由村里的党员、全国劳动模范、回村青年企业家带领建设的,“传承劳模精神”六字依旧屹立于种植基地中央。在与基地村民聊天的过程中,团队成员感受到这种典型榜样对于村民劳动致富的巨大激励作用,村里的很多老人辛勤地参与基地的劳作,很多年轻人也回到家乡参与建设。
图为团队成员访谈贯堡渡村支书和驻村工作组人员。丁玥辰 供图
次日,实践队赴金鑫村调研楠竹产业。据村干部介绍,金鑫村流转两万亩林地以种植科研院所研发的各品种楠竹,获得了全省第一本“土地(生态产品)经营权证”。团队成员去到了两个乡镇加工产,了解卡车板材、餐具等楠竹产品的加工和销售情况。据了解,依托亿欧新材料企业和传统文化品牌建设,楠竹产品大量出口日韩和东南亚,既拉动了整个县域的出口收益,还传播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当团队询问到发展难题时,企业负责人指出:“林道建设关系到开发能力和运输能力,产出和加工都受其限制,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同时,实践队也调研了楠竹康养小镇建设情况,在旅游业受限时,借助优美环境和中药材产品发展康养业是值得探寻的出路。
图为实践队在茯苓产业园参观新研发的茯苓各品种菌类。栾浩松 供图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依靠产业化,实践队来到靖州产业园区。据商科工信局同志介绍,园区围绕茯苓、杨梅、楠竹等特色产业,引入了国茯食品、清靖生物科技、辰铭竹业等十余家企业,包含技术研发、初级加工、深加工、出口、电商各类型。在访谈企业负责人时,团队成员了解到,大部分企业把总部牵至靖州,既是看中当地涵盖五省的集散优势,也是“返乡创业,建设家乡”口号的激励。
农业产品的深加工很难,带来的价值也并不多,特别是对企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在此次调研过程中,团队成员达成的共识是:对于普通老百姓(村民)来说,目前的产业模式已经在促进他们收益的增长。可能并不多,但却是实实在在的看得见的收益,让他们在欣赏绿水青山的同时也能去享受美好的物质生活。这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在现阶段对于村民们真正的意义。
图为实践队在万家园杨梅种植基地合影。栾浩松 供图
全国生态日湖南会场活动于8月15日在靖州举行,该团队也通过在发改局、自然资源局的实习,深入参与到活动的筹备当中,包括发言稿写作、场地布置、宣传片拍摄等,真正体会到了第二个全国生态日之际的地域氛围。该团队在靖州的活动已受到湖南日报、湖北日报、湖北高校思政网等媒体的报道,团队希望借此宣传靖州,让更多的人看到靖州在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路径和经验,真正理解“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道理。
据悉,“中国之治·县域实践”调研观察实践队今年突出“生态”主题,赴雄安新区调研白洋淀生态治理、与岳阳县联合举办全国生态日活动、赴十堰丹江口和宜昌三峡调研环保与发展协调路径、赴重庆调研河湖长制、赴澜沧县调研生态环境保护补偿......所有人都期待看到一个“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中国,武大学子正在为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贡献力量!(通讯员 罗圣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