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工程学院经济学院赴马庄村探寻马庄之美,传承非遗文化 !

中国青年网徐州9月4日电(通讯员 余姗姗 靳文静 蒋茜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徐州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开展“学马庄、强党建、促振兴”活动,积极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特色文化,由徐州工程学院师生组成的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走进马庄村,进一步了解非遗文化。
2018年7月,徐州工程学院经济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在领导老师的组织和带领下到马庄村进行实地参观学习。本次活动以“传承学习”为立足点,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与发展问题,深入认识它的概念内涵和独特价值;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方法及其传承规律,传承保护并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
改革开放三十年 马庄旧貌换新颜
出发之前,实践队员们进行了充足的前期准备:与徐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取得联系说明实践安排与实践目的,请求他们的协助。到了马庄村,走进村使馆,无不感慨这里洋溢着浓重的时代气息和文化风蕴。大家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听取讲解马庄村各式各样的民俗文化,了解马庄村历史变迁及其精神文明建设。改革开放以来马庄村一直致力于发展经济,富裕百姓,优化人居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打造实力、魅力、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现全村已形成“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富裕文明、安乐祥和”的局面,被誉为“华夏文明一枝花”,成为中国新农村建设的一颗璀璨明珠,且马庄村的生态宜居、乡风文明、高效治理、富裕生活,尤其是该村党员干部解放思想,多年来以“群众利益为中心”积极发挥党组织引领作用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实践团队参观马庄村村史馆(中国青年网通讯员沈珂伟 摄)
继往开来创新意 彰显特色育新风
“徐州香包”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习总书记在徐州视察时,对“徐州香包”作出了高度评价与充分认可,并亲自购买香包“捧捧场”。作为马庄三宝之一的香包,代表着乡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体现着精神文明建设的需求,为乡村发展找到了特色产业。实践队员们来到了马庄香包传承基地制作室,深入了解和学习马庄香包的制作过程,在参观学习中了解到对香包贡献度极大的一个人,她便是王秀英,王秀英在继承传统香包制作的基础上苦心研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创作出一批带有徐州汉代文化特征的作品。推开门,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好几个大大的红色心形香包悬挂在灯上,墙壁上也挂着各式各样的香包。工作室里的手工艺人们个个技艺精湛熟练,针线飞舞间,一个个形状饱满的香包就完成了。其造型美观、精致,香气四溢,戴在身上还可以驱毒避邪、防潮驱蚊,又能装饰房间,净化空气。她的香包作品更是被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徐州香包”的代表作品。在她的带领下,马庄村以及周边村庄的数百名留守妇女和乡亲也从事香包制作,走上增收致富的道路。目前,王秀英中药香包已经成为当地的“明星”品牌,精美、吉祥的手工缝制的中药香包受到越来消费者的喜爱。参观王秀英奶香包工作室(中国青年网通讯员沈珂伟 摄)
情真意切绣不尽 一针一线总关情
香包的制作工序看似简单,初学者要做好却也有困难。团队成员们准备好绸缎、各色丝线、天然香料等材料,便向老师学习制作香包。 制作香包的过程也是我们了解国家传统文化的过程。社会实践团队走进香包制作基地,观摩香包制作过程,从了解香料的来源、传统和功效,到挑选适合自己的香料,最后制作香包。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与示范下,师生自己动手开始制作香包,一步一步地小心翼翼按着缝包、装中药、装饰等步骤制作着。大家一边讨论着缝制方法,一边挑选这自己心仪的布料,你一言、我一语,虚心请教、相互探讨,忙得不亦乐乎。正是这种共享的理念,才使得马庄村的香包不仅仅是有手艺,更有灵魂,岁月变迁,文化永存。从最初的一针、一线、两片布、一撮棉花,到最后饱满有型的香包,一个多小时的学习过程,让队员们感受到了香包制作的不易,也对手工艺人十几年如一日的坚持感到由衷的佩服。 团队成员一针一线缝制香包(中国青年网通讯员沈珂伟 摄)
独具匠心做香包 非遗文化共传承
虽然天气炎热,但是丝毫没有减退大家的热情,每个人都在老师的指导下认真的做香包。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努力,大家基本都做出了一个有自己特色的香包。在这次的制作香包的过程中,每一位体验者都乐在其中,享受自己动手带来的乐趣,每个人都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看着自己做出来的精美的香包,大家都如愿以偿,露出了愉悦的笑容。大家拿着自己亲手制作的香包,对着相机记录下此时此刻内心的喜悦。通过这次实践活动,不仅让大家认识“香包”,了解香包,更加提升了高校师生及其它参与人员对非遗项目的认知度,激发了传承人进一步研究传统文化的热情与兴趣,对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香包制作成果展示,队员们亲身体验了制作香包的不易(中国青年网通讯员沈珂伟 摄)
领马庄村俗民情 走文化自信道路
如今的马庄,已经拥有“全国文明村”、“中国民俗文化村”等30多项国家级荣誉。与马庄村一路之隔的潘安湖,以前是采煤塌陷区, 经过多年的治理修复,现在是一个年接待游客超600万人次的国家级湿地公园。10岁就学会缝制香包的王秀英,是非遗中药香包的传承人。早年间,马庄开始发展旅游产业,这里的手工香包就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产品。马庄全村原有耕地3000多亩,采煤塌陷地治理成为湿地公园后,村子成为生态观光旅游的热土。村里还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投入200多万元对全村环境全面净化、绿化、美化;还为全村400多户改造管道,在太阳能沼气循环利用上开动脑筋,村民生产生活实现了绿色化。“如果乡村振兴需要一双翅膀,一翼是产业富民,另一翼就是文化精神。”孟国栋说,经过近30年的探索,马庄村已形成“文化立村、文化兴村”的发展思路,不仅改变了乡村的精神风貌,塑造了奋发向上的马庄精神,而且让老百姓在富起来的同时,也文明了起来。实践团队合影留念(中国青年网通讯员沈珂伟 摄)
活动总结
本次活动以“传统文化保护与宣传”为主题,将党的十九大精神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组织学生到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参观拜访过的文化名村徐州市马庄村进行参观拜访与宣讲,记录传统文化的魅力,深入挖掘探讨传统文化的历史成就。
这次实践让我们对新时代新文化的建设之路充满了信心,我们知道文化的昌盛与繁荣预示了中国梦的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对推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具有巨大的影响和作用。发挥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需要每一位中国人民都树立坚定不移的文化自信,增强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知与认同,并在实际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积极传播和弘扬。作为新时代大学生应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将个人理想与中国梦紧紧联系在一起,在新时代开创新未来,成为社会主义优秀的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