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工程大学:用“小红果”凝聚“民族情”

2024-08-29微信用户

8月58日,武汉工程大学的杞韵同心社会实践队,踏上了前往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精河县的征程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不仅是湖北省的对口援疆地区,更是湖北省重点支持和帮扶的对象。杞韵同心社会实践队旨在通过一系列实践活动,为对口援疆地区少数民族杞农提供切实帮助,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并促进民族间的友谊与团结。

访谈杞农,倾听心声解困境

抵达精河县后,实践队迅速行动起来,积极联系当地的少数民族杞农,开展了一场场面对面的深入访谈。在访谈过程中,队员们倾听杞农们的心声,详细了解他们在枸杞种植过程中遭遇的各种困境和挑战。杞农们纷纷表示,市场波动是他们面临的一大难题。枸杞价格的不稳定让他们难以预测收益,有时甚至会因为市场价格的大幅波动而遭受经济损失。同时,病虫害防治问题也让他们头疼不已,一些传统的防治方法效果有限,而新的、更有效的防治技术又难以保证枸杞纯绿色。面对杞农们的困境,实践队深感责任重大。为了帮助杞农们走出困境,实践队结合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她们将协助杞农们拓展销售渠道,通过直播等方式降低市场波动带来的风险;在病虫害防治方面,实践队也联系了专业机构,机构表示会开展一系列病虫害防治活动,帮助杞农们减少损失。

图为实践队员对少数民族杞农进行访谈。刘畅 供图 

实地采摘,体验农耕之辛劳

访谈结束后,实践队迅速行动起来,亲身体验枸杞的生长环境与采摘过程。队员们纷纷穿戴好防晒装备,与杞农们一同投入到紧张的枸杞采摘工作中。在烈日炎炎下,实践队员们挥汗如雨,她们穿梭在茂密的枸杞林间,小心翼翼地采摘着每一颗成熟的枸杞。汗水浸湿了衣衫,但她们的脸上却洋溢着帮助他人、收获成果的喜悦。这次亲身体验,让队员们深刻感受到了农业劳动的艰辛与不易,也让她们对杞农们的付出与坚持充满了敬意。通过与杞农们的并肩作战,实践队员们更加直观地了解了枸杞的生长环境与采摘过程。她们亲眼目睹了杞农们在恶劣天气下的辛勤耕耘,亲身体验了采摘枸杞的繁琐与劳累。这些经历让实践队员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枸杞产业的重要性以及杞农们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图为实践队员帮助少数民族杞农采摘枸杞。刘畅 供图

晾晒枸杞,助力产业促发展

采摘结束后,实践队员们并未停下脚步休息,而是迅速转换角色,成为晾晒枸杞的得力助手。在杞农的悉心指导下,她们学习了枸杞晾晒的传统技艺,从挑选合适的晾晒场地到均匀摊开枸杞,再到定时翻动以确保每一面都能充分晒干,每一个步骤都认真参与,确保每一颗枸杞都能得到妥善处理,保持其最佳品质。

实践队员们深知,晾晒是枸杞生产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直接关系到枸杞的保存品质和市场价值。她们对待这一工作丝毫不敢懈怠,全身心地投入到晾晒工作中。在烈日的炙烤下,她们与杞农们一起,用勤劳的双手共同铺就了一条通往丰收的金色大道。

图为实践队员帮助少数民族杞农晾晒枸杞。刘畅 供图

走进枸杞小镇,探秘产业新篇章

随着活动的深入,“杞韵同心”社会实践队怀揣着对枸杞产业的浓厚兴趣与探索精神,前往了精河县的枸杞小镇进行参观。踏入小镇,队员们立刻被这里现代化的枸杞加工生产线所吸引,只见生产线上的机器有序运转,将一颗颗鲜红的枸杞转化为各种高质量的产品。同时,琳琅满目的枸杞产品也让他们目不暇接,从枸杞干果、枸杞饮料到枸杞保健品,种类繁多,应有尽有。在参观过程中,实践队员们还深刻感受到了浓厚的枸杞文化氛围。小镇上处处可见关于枸杞的宣传画、雕塑和介绍,让队员们仿佛置身于一个枸杞的世界。他们了解到,枸杞在精河县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当地人民引以为傲的特产。

通过参观,实践队员们不仅见证了精河县枸杞产业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辉煌成就,也深刻感受到了科技创新在推动农业产业升级中的巨大作用。现代化的加工技术和先进的生产设备大大提高了枸杞的加工效率和产品质量,使得精河县的枸杞产品能够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走向更广阔的市场。此外,实践队员们还与当地的枸杞企业进行了交流,了解他们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努力和成果。她们纷纷表示,这次参观让她们对枸杞产业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也让她们更加坚定了科技创新是推动农业产业升级的重要力量的信念。

图为实践队员与当地枸杞厂商进行沟通。刘畅 供图 

此次“杞韵同心”社会实践队的新疆精河之行,不仅是对乡村振兴战略的积极响应与深入实践,更是对少数民族杞农深情厚谊的生动体现。队员们以实际行动诠释了青春的责任与担当,她们深入田间地头,与杞农们同甘共苦,共同体验枸杞的采摘与晾晒过程,展现了新时代青年对乡村发展的坚定支持。通过这次实践,她们不仅增长了见识,更在推动乡村经济繁荣、促进民族文化交流等方面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为构建更加和谐、繁荣的乡村社会注入了青春活力与正能量。(通讯员 刘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