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师范大学暑期三下乡:一水过州天下富,黄淮声里愿安澜

2018-09-16Ayo

中国青年网徐州9月16日电(通讯员 王佳鑫) 远至西周徐偃王初凿运河,吴王争霸以修邗沟,隋炀帝开山阳渎,至元于此贯通京杭大运河,明清设置漕运总督。黄河、淮河、运河,在此三水汇流;盐运、漕运、交通,一都枢纽南北。淮安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至今仍是点亮中国运河文化的一颗长明珠。 2018年8月5日,江苏师范大学敬文书院“走进民族文脉大运河,打造中华文明金名片”大运河文化调研团来到了古老的运河名城——淮安。在这里,调查团将通过开展走进运河遗址、寻访古迹遗存、考察民风民俗的模式,对京杭大运河上的明珠开展调研。

文庙喧商贾,博物藏春秋。

第一天的前半程围绕着里运河沿线的历史文化遗存以及重建工程进行,调研团成员的第一站便来到了清江浦,回顾清江闸遗址,走入花街,拜访慈云寺,之后再穿过喧闹的文庙。在古色古香的建筑群中,调研团领略了现代淮安依傍大运河文化建设而成的市井文化。

清江闸建造于明代永乐年间曹云总官兵陈瑄开辟清江浦运河之际。万历时期,河道总督潘季驯于清江闸旁开越河并建越闸,中间形成中洲岛,形成今天清江大闸的格局。“岸束穿流怒,帆迟几日程。石高三板浸,鼓急万夫争。”这是清初诗人吴伟业对过闸的艰险的描写。而如今清江浦已成为淮安运河文化的中心地带,汇集南船北马遗址、文庙、运河博物馆群等,在吸引游客的同时,也给当地市民提供了娱乐休闲的场所。

为进一步了解运河历史,团队随后走进淮安运河博物馆。淮安运河博物馆主体坐落在里运河中三面环水的中洲岛上,包含五大分馆,分别是淮安戏曲博物馆、淮安名人馆、淮安运河楹联馆、陈潘二公祠和周信芳故居。在新建的清江浦记忆馆中,调研团队感受到了历史文化与现代科技的结合。该馆采用大型微缩景观,等比例雕塑模型,和音画多媒体技术再现了古城的繁华景象和民俗民趣。

图为清江浦纪念馆。中国青年网通讯员王佳鑫摄

之后,调研团参观了淮安戏曲博物馆,拂去了百年的尘埃,一座仿制的戏台被搬到了馆内,如今依旧可以用作实际表演,吸引着一批批闻声而来的戏曲爱好者。鲜艳的戏台四周环绕着陈列戏曲大师王瑶卿、周信芳等的生平成就,戏曲曲本、戏服、道具,不一而足。在名人馆方面,远至西周徐偃王,近至当代张纯如,它向调研团成员展现了淮安历史上闪耀的群星。在此驻足的游客,有着与调研成员同样浓厚的兴趣,一起交谈着依运河而生的璀璨文化, 一面是文庙的商贾喧嚣,一面是博物馆中的静谧悠远。运河两岸两种不同的文化形式交相辉映,展现着运河古都的文化气韵。

丰济今难觅,清晏惠后人。

离开了清江浦,沿河向西,调研团步入西大街古巷,寻觅曾经用于赈灾的粮仓——丰济仓,但却只见一块纪念碑,一段石砖古道夹错在民巷之中,曾经的丰饶数代的粮仓已消失在历史深处。

下午,调研团队来到俗称漕运总督“后花园”的清晏园,院中包含着河帅府和江南河道总督部院,保留着大量清代石碑。该园是我和漕运史上唯一保存完好的衙署园林,有“江淮第一园”的美誉。同时,河道总督署是清代全国最高治水机构,直属于皇帝,负责江苏河道的疏浚及堤防,现在的河道总督部院集中展示了淮安古今治水成就,是了解京杭大运河历史的重要窗口。

旧时停船处,觅影荒芜中。
这一天的后半程,调研团决定寻访清口枢纽遗址,该遗址位于淮安二闸村和码头社区之间,位置较为偏远不易寻找。在这里,调研团成员实地考察了通济正越闸(码头三闸中的二闸)、天妃坝砖石工堤、御制重修惠济祠碑三处遗址。清口水利枢纽的意义重大,它不但关系着大运河正常的漕运交通,也保障着淮河下游百姓的平安。过程中,调研团唯有杂草丛生的水边寻找闸口曾经的遗迹。随着时间的推移,京杭大运河的新枢纽已然转移至如今的淮安水上立交枢纽,但数百年来保障漕运工程和百姓生计的古清口水利枢纽全然荒芜,仅留下星散的残缺遗址实为遗憾。
图为运河水阀旧址——通济正越闸中国青年网孟亚州摄
实地学习走访之后,调研团在运河文化相关的博物馆、里运河沿线遗存中能够感受到淮安正在利用现代技术手段,重塑大运河文化的魅力,但在古清口水利枢纽遗址,又发现了发掘保护大运河文化过程中不足的一面。一面值得人们鼓励成果和继续支持发展,而另一面需要人们警惕和反思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