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然于等级之外的真正格局

2020-04-27Apologize丶vK

“等级”是一个久远的话题,究其来源,自从人类社会存在以来,人们为了更好地生存因而组成一定的团体,在团体组织的基础上会产生分化,在这之中,有些人能力相对更强,对于生存和种族繁衍更加有利,于是在团体内就会占据着比较高的地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等级仍然在发展,进入现代社会,尽管有些西方国家已经明确废除等级制度,但其实,等级制度仍然以不同的姿态存在于生活中。

图为该书



那么在一个特定的时代里,是怎样划分等级的呢?是不是有一个特定的标志去划分呢?

在当今这个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社会观念不断变化的时代了,回答这个问题似乎没有那么简单了。

保罗·福赛尔谈到的“等级”,其实和“地位”这个词更相近,指的是一个人拥有多少社会声望。一个人的社会声望越高,自然社会等级也越高。在作者的细致观察下,在美国社会,一个人的生活品味与格调决定了人们所属的社会阶层,而这些品味格调只能从人的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

等级是刻意忽视也无法否认的现实存在。在美国人眼里,社会等级是一个极其敏感的话题,人们都不愿显露自己的社会等级,无论何时,他们总是尽力去回避这个话题,如书中谈到“有人问作者正在写些什么,作者回答是关于美国社会等级的书时,一这时,人们总是会先紧一紧自己的领带,然后偷偷瞥一眼袖口,看看那儿磨损的程度。几分钟之后,他们便会悄悄站起身走开。”由此更可以看出,社会等级的残酷性。

图为贫民夫妇

书中,作者通过仔细观察,对吃穿住行等的细致描写,将美国的社会等级分为九类,看不见的顶层、上层、中上层阶级、中产阶级、上层贫民、中层贫民、下层贫民、赤贫阶层、看不见的底层。也许是“贫穷限制的了我的想象”,不得不说,从每个阶层家里的陈设、行为举止、衣服上的图案以及房屋前的道路等每一个细节,无不体现着不同等级,每一个相邻等级间的差异小而清晰;所谓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美国社会,只有等级差别很小的人才会聚在一起,不会看见一个上层的人与下层的人站在一起谈论事情,在我看来,一方面也许是每一个等级的人的观念的不同,如果他们在一起谈论,难免会有“代沟”,另一方面,上层等级的人如果和一个下层的人呢在一起谈论,难免会觉得会拉低自己的社会等级,有失尊严。而每一个稍低社会等级的人会在自己穿衣举止方面来努力模仿比自己稍高的等级的人们,从而将自己与他们之间的差异忽略。而每一阶层的人都在竭力向着更高一层的等级攀登。

图为书中所划分的九个阶级以及其主要特征

但其实,不管是在美国还是我们中国,阶层固化的现象似乎都已经成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我们很难真正从一个等级“爬”向更高一层的等级。

作者通过对这些不同阶层的细致描写,以一种讽刺的态度来对待其等级。在我们当今社会,追求的不再是社会等级,而是超然于等级之外的真正格调,更是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充实的追求、对生活品质的无限追求。一种被“标签化”了的等级实际上束缚了人们的思想,难以挣脱,每个人都有了自己的梦想,有自己的追求,而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处境与生活经历都大不相同,那追求的目标也不同,因此,我们不能一味地踩着别人的脚印去追寻,我们要有自己的目标,找到一个合适的方式,脚踏实地,大步前行!(作者:张敏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