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学子“三下乡”:走进古镇文化 探寻古镇未来

2020-08-05小张姑娘

中国青年网衢州8月5日电(通讯员 张雪变)7月30日,洛阳理工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探古镇,寻未来”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奔赴浙江衢州市,实践团踩着南方梅雨季节尾巴来到了大山之中的廿八都古镇,队员积极与古镇居民,与古镇研究人员,与古镇中游客三方进行连线,认真了解了廿八都古镇的开发情况,文化保护状况及商业可开发性,为此次南下之行画上圆满句号。

小桥流水有人家

走进廿八都古镇,安静的很,没有格外的喧嚣,不像南方诸如南浔那样商业化,镇里都是人家,河边有洗衣人家,街口有嬉戏儿童。累了可以坐在人家家里歇歇脚,喝口水,若懂一些南方方言,还可捞唠家常。

实践队员寻齐36座保留完整的古建筑,细细了解,几乎保留着十几种方言。自唐代,繁盛于明清的小小古镇廿八都,多达一万人口,有着142个姓氏,13种方言。

图为实践队员在田青后宅处采访。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张雪变 摄

田青,是古镇中一户老房子的女主人,今近50岁,经营着自家饭店。她是实践队员主要寻访的对象,在她亲切热情的带领下实践队员走遍宅子的每个角落。当队员问及古镇自她小时候到现在有哪些显著变化时,她细细想来,在她记忆里,廿八都古镇一直这样安静,甚至游客的脚步也是安静的,古镇的布局结构没有大改变,增添的展览馆和主街道的轻商业街也是因地制宜,和当地居民生活和谐共存。

古道春风却瘦马

实践队员一路乘坐公交2号线行至一小时,地处山区,可见廿八都古镇的开发局限。在实践队员来回的观察和采访游客的表现之后,初步找到了廿八都被遗忘在大山里的原因。

图为实践队员(右)和同行游客赵复 (左)同进古镇。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张雪变 摄

在游客赵复眼里,他走访过江南许多水乡小镇,廿八都古镇同样有些美中不足,有相似的雷同点,展馆虽多,如姓氏方言馆,静态景物居多,少了些动感和活力。实践队员也发现廿八都古镇虽然隐匿在大山里,也有明显的现代工艺痕迹,进而影响了古镇的原真性,如镇入口处的珠坡桥两侧的和大王庙堂上的对联诗句,其他地方同样都采用了电脑刻字,缺乏历史厚重感。在游客赵复的讲述中,实践队员发现廿八都古镇和其他江山景区隔离开来,单打独斗,没有更好的整合其他旅游资源。

实践队员张雪变在活动实践前访过周庄和同里,来到廿八都,走过轻商业街,沿街可见一样的手工艺品和当地小吃,且同样的小吃,可能客人的购买量相差悬殊,且以吃食摊铺居多。实践队员尝试了几家当地名吃铜锣糕和糍粑麻饼,口味不一。“古镇目前以门票经济为主,没有有效的产业链。”刘仁生主任也道出了烦恼。

养在深山人有识

遗落在大山里的廿八都古镇,经战争,屯兵,移民,经历一千多年的沧桑巨变,黛瓦青墙,错落有致的古建筑群保存完好,19世纪风貌清晰可见。“同里,乌镇,周庄等著名江南水乡古镇是江南妩媚的风女子,廿八都则是阳刚的睿智男儿,历史形成的移民现象,使廿八都带有几分古战场遗风,具有异域色彩。”旅游中心主任刘仁生在联线中讲到。

图为探讨截图。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张雪变 摄

跟着刘仁生主任,实践队员对廿八都别出心裁,尊重古情的开发现状有了更深的认识,“一口三线,七大节点和十三个陈列馆”建设。“一口三线”保留了旧古道,开辟了新游线;“七大节点”完善了景观亮化和绿化目标;“十三个陈列馆”增添了古镇特有的氛围。这些措施使得古镇文化得到有效保护的同时,也为当地地区迎来了经济效益。

一朝梦醒天下知

廿八都整个古镇占地面积不广,实践队员经过两次的探寻,发现廿八都独特的聚落文化体现在古民居建筑上,是商业创新力的重要挖掘点。保持青砌本色的马头墙,独具特色的木雕雕花门楼,建筑文化正在发出灿烂光辉。“炉风夕照”,“枫溪望月”等项目十景色工程也着力丰富着原汁原味的历史文化名镇。

实践队员和刘仁生主任探讨建议,他对于实践队员提出的“开发有特色的旅游商品,如农耕文化系列和古建筑文化商品系列的产品,如有着山民画文化内涵的杯垫和鼠标垫产品”和“加强对古镇居民的培训教育,提升民众文化修养”等意见表示强烈认可,对廿八都古镇未来充满自信。

图为实践队员合作制作的鼠标垫。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张雪变 摄

古镇经济一时风靡,最终归于岁月留下的印迹中有归属和认同感。在历史的沧桑巨变中,廿八都遵循着独有的文化逻辑;在古朴而恢宏的旧宅里,在沉重而悠远的石板小路上廿八都将古老的文化风情传承至今,并靠着这份自尊,悠悠自得,不卑不亢地占据着这片土地,一代一代地演绎着那个“文化边城”的故事。

图为进入古镇的实践队员的合影。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张雪变 提供

一审编辑熊浩然

【一审编辑】苫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