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和时间抵不过的双向想念

2020-08-31告非君

伏天是聒噪且烦闷的,蝉鸣不知疲倦,空气厚重粘稠,趴在门口的狗伸长了舌头散热,这是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开展的第三天,我回老家寻找调查对象。
心里其实存有一点疑虑,担心小孩儿们不愿意配合,更担心家里的大人不理解,干脆趁着午后多云天,跟着奶奶挨家挨户去拜访。 

图为调查员与留守儿童进行访谈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李春治 供图
敲开第一家的门时,心里还是有些忐忑,跟大人打过招呼后,进了男孩儿房间开始了访谈,房间里并没有桌子,他是伏在腿上记录的答案,头顶的老式电扇发出很大的风声,我们就在一问一答中完成了第一次访谈。出门的时候奶奶悄悄对我说,他妈妈刚刚问了好几遍,这调查对他以后会不会有影响,完全理解人家的心情,所以留下来再三说明调查是用于学术研究的,完全匿名。我觉得可能是长辈们没有怎么接受过类似的调研,而从这来回的问句里,感受到了家长还是一心想着孩子,为孩子着想才会这样反复进行确认。
一阵热风挟着热浪迎面来,汗从额头滚落到下巴再落到地上。路上奶奶跟我讲了第二家的大概情况,这一趟去说不定有意外收获。第二三场访谈都进行得比较顺利,在完成了调查后,我大致浏览了一下两人的答案,出于一点私心,我又分别问了两个人我的疑问:“爸妈外出工作的时候,你会想他们吗?”这家人的小孩儿很自然就回答了:“想,遇到困难时会想,跟人吵架时会想,有了好消息想分享时也想,”语气欢快活泼,我听了觉得很可爱,这就是小孩子真诚的答案嘛。但到了被寄养这个小孩这里答案又不同了:“不想。”两个冰冷生硬的词语落在地上,也落在我的心里。我顿觉伤感,在想不过是在读小学的孩子,在面对这样的问题时已经开始尝试自己独当一面,对出门谋求生计而离开他们的父母心里多少有些埋怨的吧。在录入数据时我仔细看了他的答案:孤独、寂寞不开心的出现频率高、情绪变化快、与父母爆发矛盾的频率也高。于是我不禁反思,这可能正是留守儿童所共同面临的问题:他们的成长中,父母的陪伴是缺席的,他们更多感受的是老人的陪伴,年龄的鸿沟难以跨越,很多问题不愿意周围人分享,更多封存在自己内心里,所以在本该如夏花绚烂,如烈阳炙热的年纪里失去活力。
夏日的雨是狂野而奔放的,一场疾风骤雨势不可挡,河中水位上涨,植物向更深处扎根以期留存这酷暑时节的甘霖。这是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开展的第六天,我来到了贫困及拆迁安置房区寻找调查对象。
经历了前段时间的调查,我自觉内心变得坚韧许多。当天下午抵达时,看到了比村里的平房外观更好些的楼房,本以为这一块的经济条件更好,但走近一看,发现内里的居住环境好不了多少。在访谈进行时,门外大雨发势,短短半小时内,道路上的积水肉眼可见汇成一条河流,房区排水系统并不完善,地上污水携着隐藏在角落的垃圾从众人面前流过,竟还有不少小孩儿在雨中狂欢。

图为留守儿童正在接受访谈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李春治 供图
这次访谈中同样有令我印象深刻的事情发生,一个是正上初二的小姑娘,在被问到爸妈对个人的期待时,稍作思考就选择了高中。调查结束后我就这个问题问了问她,她说:“反正他们也不管我,我也不喜欢上学,还上那么多干什么?”或许这是广大留守儿童面对的另一现状:父母认为内心愧对孩子,所以百依百顺,让他们自己选择自己的道路。但是这样其实是不对的,小孩子对未来看的不够透彻,三观也没有成型,需要家长在这种时刻对其进行引导。于是我做了一回“多余的事”同她说了许多的道理。不敢奢求改变她的观念,但哪怕只是在她航行的帆船风帆上吹上小小一把风,让她稍微转换一下思路也好。毕竟在我看来,读书是少数的可以实现层级转换的途经,只有通过读书,这些孩子的下一代才能不成为留守儿童,才有更好的未来。
夜雨到访,一觉醒来,已是入秋。天气不再似蒸笼里闷热,树上的蝉紧抓夏日尾巴,尽心尽责发出最后的蝉鸣。这是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的最后一天。录入数据时,我看到一个很一致的现象,所有孩子与外出务工的家长联系的频率集中在非常频繁甚至每天。我又想起我的问题:“你会想外出工作的爸爸妈妈吗?”但我也非常想告诉我的所有访谈对象,你的爸爸妈妈一定是非常想念你,他在紧张的工作之余和你打上一通电话无论是严厉抑或是放任,都是他们表达自己缺席你的成长的遗憾与爱的表现。你们的想念一定是有意义而且是双向的。
这是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的结束日,我写下这些文字,对这宝贵实践进行记录。汗水洒在山路石子上,混进磅礴大雨中,蚊子慷慨送的几十个红包仍未消去。正因在路上,我感受到人情冷暖,访谈并非毫无波折,在夏日烈阳中我被拒之门外,也被盛情邀请;正因在路上,我感受地道风物,遍访山野,也观民俗;正因在路上,所以内心有火有光。(通讯员 胡耕饶)